高 4 米的巨型宝光殿壁画、长 44 米的华丽回廊壁画、天然矿物颜料纯手工绘制 ……11 月 14 日," 瞿昙之光——青海瞿昙寺壁画技术复制及创作展 " 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展。
瞿昙寺是明初皇家三次敕建于藏区的一座重要寺院,壁画融合了明初宫廷绘画和藏传佛教绘画的风格,在汉藏艺术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年代悠久,瞿昙寺的壁画风化严重,这次展览作品是对青海瞿昙寺的明清壁画进行技术复制。展览选取了瞿昙寺宝光殿、三世殿和回廊的壁画内容,展出 50 余幅,近 300 平方米,色彩繁多绚丽,细节精致生动,基本再现了瞿昙寺壁画的艺术风貌。
来 " 找茬 "!明代壁画、清代补绘壁画大有不同
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连接起来长达 44 米的明、清回廊壁画。护明菩萨降摩耶夫人临腹、六宫婇女霿拥太子归宫、迎请菩萨 …… 壁画上的人物刻画精细,场面宏大壮观,极具故事性和观赏性,颇有意趣。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金萍介绍,瞿昙寺的大型佛传壁画就绘制在环绕中院和后院的回廊壁面上,瞿昙寺回廊明代壁画是目前现存的明初宫廷风格绘画的重要样本,以连环画式、山水长卷式、界画构图为例的多种构图形式。而展出的清代壁画原先也为明代壁画,后因破败、损毁,在清代由民间画工重新绘制。所以后人是如何辨别壁画为明代原版,还是经过清代 " 改造 " 的呢?其实细看,便能发现大有不同。
明代壁画中,绿色琉璃瓦、黄色剪边、红色立柱等建筑风格,具有明代官式建筑形制的特点。清代补绘壁画中则不乏 " 二次创作 ",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补绘壁画中建筑彩画上的红色已很少见,而蓝色所占比例较大。绘出的整个建筑追求空间透视感,人物也具有清代人物画特征。明代壁画用石黄渲染云雾层次而有温暖感,清代则用石绿渲染云层,使得画面颜色更为亮丽。
此外,与早期明代直接在土坯墙上抹以灰泥涂白底绘制的做法不同,晚期清代壁画是在土坯墙上先抹一层草泥,再抹上一层掺有石灰、草麻的灰泥,然后涂刷白底绘画。
即将消失!瞿昙寺壁画一比一原尺寸还原
展厅内,高达 4 米的宝光殿壁画格外震撼," 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他们是佛还是菩萨,因此没有确定的名字,只能通过座位上的动物形象,进行大致推断。" 金萍说。
以前的画师都是 " 细节怪 ",顶端的大鹏金翅鸟展翼踞立、狮羊露齿吐舌,提起前蹄站在象背上的狮子龇牙咧嘴,口衔绣球玩耍 …… 壁画之上生动丰富的细节惹人移不开眼。这些尊像面容沉静安详,背衬六拏具,六拏具是以大鹏金翅鸟、龙子、摩羯鱼、狮羊、狮子、大象 6 种动物形象组成特殊的法相装饰,形态各异,妙趣横生。
如今展出的壁画色彩艳丽,细节生动,但远在青海乐都的瞿昙寺壁画却变得 " 黯然失色 "。在漫长的 600 年间,壁画因受烟熏和潮湿的侵害,受损严重,或许再过几十年,瞿昙寺壁画就要彻底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2017 年,故宫博物馆对瞿昙寺内面积约 2300 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并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青海尚智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对瞿昙寺壁画进行技术性还原复制。
青海尚智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项目总监黄生昱介绍,他们以特殊定制的巨幅亚麻布和画板为基底,采用自行研制的天然矿物颜料,邀请来自青海和山西的专业画师临摹绘制。展出的作品均为一比一原尺寸还原,壁画上使用的金箔更是产自南京。
" 回归 "!瞿昙寺壁画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此次展览是瞿昙寺壁画技术复制后的首次展出,为什么首站选择南京?只因瞿昙寺壁画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瞿昙寺是明初皇家三次敕建于藏区的一座重要寺院,是明初朝廷对藏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志。相传瞿昙寺第一任寺主觐见朱元璋时,朱元璋用佛祖释迦摩尼的姓氏命名该寺,还为瞿昙寺赐匾。
明朝中央政权十分重视汉藏文化交流,从瞿昙寺的壁画人物形象和绘画技法可以看出,汉族画师按照藏传佛教造像特征结合汉地佛教造像要求进行了创造改良,呈现出汉藏融合的艺术风格。瞿昙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对周边的甘青地区起到了辐射作用,提高了汉族正统文化对西藏地区的影响。
因此,瞿昙寺壁画复制作品首展选择在南京,是新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的又一盛事,让远在千里外的壁画艺术在南京重现,也具有 " 回归 " 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展出过后,第二站我们选择在大报恩寺遗址进行展览。" 金萍表示," 明代重修的大报恩寺也有回廊壁画,我们推测,壁画风格、内容应该与瞿昙寺壁画相似。"
见习记者 施盛夏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 文 钱念秋 / 摄
(校对 张静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