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市南部的各个乡镇中,有若干支杨氏家族,其中长岗镇梅子丛这支杨氏,在明朝政府推行 " 湖广填四川 " 的移民政策时,由湖北麻城入籍四川荣昌县。数代后,值播州杨应龙倡乱,朝廷组织八路大军平播,其中吴广所率的部队,由四川合江沿赤水河进入。杨氏后人杨志聪便参加吴广军队平播,同时与他一道的还有其姐婿熊珠。播平后,他们被留下屯耕防守。杨志聪驻防吴马屯,熊珠驻防长岗屯。
平播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之事,二十一年后,即天启元年(1621 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水西宣慰司安邦彦,联合反明。因原播州杨氏以其势力,侵占水西、永宁领地,长久不还。总兵李化龙统率八路大军平播时,让水西、永宁参与平播,播平后归还原被播州杨氏侵占的疆土。但播平后,李化龙在正疆界时,并未兑现其承诺,以致水西、永宁怀恨在心。李化龙怕明王朝获得的播州地域被水西、永宁入侵,便把平播军人留下屯垦驻防,吴马屯、长岗屯就是此时建立的。水西、永宁把明朝廷无可奈何,只得忍气吞声。直至天启元年,后金趁明朝廷朝政不振之际,先后攻占辽东地区的辽阳和广宁的军事重地,进而攻入中原,大明江山岌岌可危。朝廷需要征用大量兵员,水西、永宁趁此机会出兵三万,但他们并未北上,却反而攻占重庆、成都、遵义、贵阳等川黔两省大部分地域,酿成 " 奢安之乱 ",前后共十六年。崇祯十年(1637 年)朝廷才将这次叛乱平定。杨志聪、熊珠作为屯守兵员,他们参与平奢安战争,只是杨氏家史无传,地方亦无史志记载罢了。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清兵逼近中原,明王朝灭亡。这个时候离平定奢安仅七年时间。朝廷皇族子孙偏安南方,组织军队抵御清军南下,史称 " 南明王朝 "。但他们内部争权夺利,各自称帝,并无团结一心对抗清军,以致最后自取灭亡,江山易主。南明称帝的有福王朱由崧(1644 年),年号弘光;唐王朱聿键(1645 年),年号隆武;唐王朱聿锷(1646 年),年号绍武;桂王朱由榔(1647 — 1661 年),年号永历。作为为明王朝守疆土的杨志聪、熊珠的后人杨文耀、熊遁参与了明王朝抗击清军南下的战争。五马镇杨村 " 明钦依都司佥书熊公将军之墓 ",立碑时间为南明弘光元年,这是最好的证据。" 钦依 " 为皇上依准之意," 都司佥书 ",明朝都指挥使司官职,分管司内练兵、屯田事务,为地方最高军事机构。熊氏职官如此,作为共患难的姻亲杨氏便可想而知。南明王朝灭亡后,清军南下,占领西南云贵川,为了扫清障碍,原任明王朝宁远团练总兵降清的吴三桂,受封平西王。清康熙三年(1664 年),他逼迫水西宣抚使安坤反清,进而进行剿杀,史称 " 吴王剿水西 "。杨、熊两家后人出身行伍,又是明王朝封赏过的军人后裔,当念旧朝恩典,与叛将吴三桂作针锋相对的斗争。熊、杨两家自平播以来已四百余年,但人口并不发达,这完全是与他们参与历次战争的伤亡有关。世界上的一切,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战争年代是保卫社稷江山,和平年代是建设祖国。现在党中央要求每对夫妇生育三孩,其深远意义正在于此。
去年,值我任教三十六周年,学生杨开江给我来电,说他在修梅子丛杨氏族谱,请我给些指导。我虽才疏学浅,但又不宜推却,只好应允。我与他们本支的杨明诚老师相识,杨老师的父亲杨筱渠(清源)先生是清末民初的地方名流。我慕其名,两次造访梅子丛,并多方搜集其生平资料。杨开江与他的族弟——梅子丛杨氏族谱主编杨开余与我见面时,我将掌握的相关资料交予他们,供他们编写时参考,以为这就为编纂杨氏族谱尽力了。但后来,主编希望我写篇序置诸简端,因俗事繁多,久未动笔,拟请其另托他人。但他数次过访,虽未明言,我亦深知其用心,遂自忘弇陋,谨缀俚俗之词。序云乎哉!
2023 年 6 月 3 日晨
来源:龙先绪
编辑 曾黎 /编审 段筠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