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岁考上医科大学、19 岁成为一名医生,31 岁成为内分泌科主任 …… 之后的 27 年里,在他的带领下,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从最初的 8 张床位到如今的 129 张床位,成为江苏省内最大的糖尿病治疗科室。他常常说:" 病人多了就埋头干活,把眼前能做的事情做好。" 这位 " 超长待机 " 的医生就是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建华。
△马建华(左三)在查房 通讯员供图
一次 " 被选择 ",当上了内分泌科医生
马建华清楚地记得,19 岁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在专科选择时,前任内分泌科主任找到了他,说:" 你做内分泌吧。" 听到这个建议,马建华点了点头,回答:" 好。" 这一次的 " 被选择 ",他走上了内分泌的道路,也开启了他 " 超长待机 " 的医生生涯。
这位老主任比他大 30 岁,12 年后,马建华 31 岁,老主任退休,他成为医院史上最年轻的科主任。" 那时候内分泌科严格意义上只有 2.5 人,我、退休返聘的老主任和一个还未定科室的年轻医生,内分泌科的床位也只有 8 张。" 马建华笑说。
这些年,内分泌科的发展也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带来的变化而变化。马建华回忆," 那时候糖尿病病人也不多,这几年的门诊量足足翻了几十倍。"
如今,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内分泌科,60%~70% 都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身体的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糖尿病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病症,对我们的健康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如何让病人远离 " 甜蜜的烦恼 ",为健康保驾护航?马建华介绍,据最新的《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调查研究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 11.6%,几乎每 10 名成年人里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在于 " 人 " 的管理,科室于 2002 年在全国率先引进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长期致力于以糖尿病强化治疗及管理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强化治疗人数已超过 30000 人次,治疗数量及临床疗效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新诊断的糖尿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40% 左右的糖尿病人达到临床缓解。此外,马建华还在国内率先开展糖尿病强化治疗,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临床缓解率高达 30%,居国内领先。
" 虚拟病房 " 被推广到全国
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作为全国成立较早的内分泌专科之一,始终走在糖尿病治疗的前沿,马建华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院血糖管理的理念,真正实现了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上的 " 同院,同病,同治 " 的目标。他算了一笔账,目前南京市第一医院 2200 多张床位中,30% 的病人有糖尿病,也就是说每天有 600 多个糖尿病人需要管理。我们突破了以往会诊的模式,设立了内分泌科 " 虚拟病房 ",例如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是分管外科那几层,那么那里所有关于内分泌的问题,都由他负责,协助其他科室的管床医生一起查房,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管理模式。根据统计,开展全院血糖管理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率。目前马建华还把全院血糖管理的理念推向全国。
如今,医院发展迅速,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内分泌科医生也将面临其他新的挑战。挑战在于,外科手术趋于微创化,内科治疗趋于外科化,那么内分泌科医生应该何去何从?除了提倡 " 虚拟病区 " 的理念,马建华认为内分泌科还应将目光投向社区。专科医生可以走进社区,指导社区医生,以求更规范地管理社区糖尿病患者。
目前,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已经成为江苏省内最大的糖尿病治疗科室,拥有一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内分泌领域国际化专业团队。内分泌临床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被卫生部批准的国家级药理基地,完全按照国际 GCP 规范建设,具备医药临床研究综合优势,是符合国际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医药临床研究机构。是中国药物临床研究国际化的先行者。积极参与国际新药研发体系,研究数据和成果被国际认可,促进国际临床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和组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目前共承担 GCP 项目 130 余项,牵头开展国际、国内多中心研究 10 余项,承担多项国际多中心项目,为中国患者提供中国数据作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马建华认为,我们的内分泌科和全国很多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医院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要直面可能出现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革的医疗环境中,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讯员 孙忠河 现代快报 + 记者 梅书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