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3-11-24
大江大河文明对话:中外专家畅谈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纵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1 月 24 日,2023 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论坛以 " 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 " 为主题。当天上午的主论坛上,12 位国内外专家围绕 " 大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城市滨水可持续发展:塑造未来的城市水岸 "" 大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三项议题开展大江大河文明对话。

畅谈大河流域多彩文明,专家建议在南京建设长江航运博物馆

大江大河文明对话主题之一是 " 大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来自国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大河流域精彩纷呈的文明和文化,及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验。

Cultural Innowations 非执行董事丽兹 · 莫里亚蒂以 " 大埃及博物馆——一个面向世界的博物馆 " 为主题,从法老时期的埃及和尼罗河的故事说起。尼罗河的泛滥使得洪水淤泥沉积,有利于农业发展。三角洲的沼泽地是入侵者的障碍。大河孕育的古埃及社会,拥有了能建设金字塔的条件。

"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全流域都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人类文明。川江是长江上游,川江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区位地缘,塑造出世界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大河上游文明和世俗程度较高的文化区,赋予了川江流域历史文化地位在世界上的独特性。" 西南大学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以 " 全球视野下的川江历史文化 " 为主题,畅谈大河上游文明。

川江平原特殊的航道很危险,历史上拉纤的纤夫往往有两三百人的规模,川江号子也很有特色。蓝勇认为,规模宏大的拉纤盘滩提驳场景、地位特殊的滩师角色、内容丰富的号子文化、特殊的地名群、丰富的专门文献,是川江流域多元历史文化的体现。川江流域滋养出在世界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码头文化体系、江湖社会概念、饮食菜系、戏剧河道划分标准,产生了中国特色平民菜系川菜,也是世界浓香型、酱香型蒸馏酒和井盐生产中心。

围绕在南京建设长江文化博物馆,专家们也积极提出建议。蓝勇认为,南京是长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当务之急是可以建立 " 长江航运博物馆 "。

从生物多样性到岸线保护修复,专家共话大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围绕 " 大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这一主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带来了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及启示的分享。

作为资深水生濒危动物研究保护专家,王丁与江豚结缘 40 多年。" 长江是世界上唯二生存着两种鲸类动物的的河流,另外一条是南美的亚马逊河。" 王丁介绍,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江生物多样性快速衰退,白鳍豚、白鲟、鲥鱼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极度濒危。

" 长江江豚可能是当前长江中仅存的唯一大型。" 王丁介绍,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曾急剧下降,由 1992 年的 3600 头降至 2012 年的 1045 头,由濒危升级为极度濒危。

但经过近些年自然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人工圈养繁殖与研究等方面的保护工作,令人欣喜的是,2022 年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历史性的首次实现止跌回升,数量增加到 1249 头。" 减缓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下降速率的短期目标实现了,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长江江豚的兴盛繁衍。" 王丁表示。

长江岸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地带,还是生态环境与治理的关键区域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主任段学军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持续对长江岸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从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以来,长江岸线保护修复向好。

首先,港口码头岸线治理成效显著,2017 年至 2022 年,长江经济带减退港口码头岸线 590 公里。其次,开发岸线利用结构逐步优化,沿江城市的港口工业岸线比例逐步下降,长江经济带开发利用岸线呈现从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转变的趋势。再次,化工围江问题初步得到缓解。长江经济带化工占比从 " 大保护 " 前的 42% 降低至 37%;另外,江苏省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退出贡献最大,江苏从 2009 年的 36% 增长到 2016 年的 39%(峰值),继而下降至 2019 年的 26%。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徐红艳 刘静妍

(校对 许元华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多彩 博物馆 南京 埃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