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生机在于交汇奔流,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互鉴。
11 月 24 日,2023 长江文化南京论坛(Yangtze Culture Forum)在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中外专家齐聚,以 " 河流汇聚可持续未来 " 为主题,共论大河可持续发展之道。当天,一场主论坛,两场平行分论坛举行。论坛上,大咖们纷纷建言献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瀚:
构建河流文化城市命运共同体
夏泽翰以 " 河流塑造共同未来 " 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 夏泽瀚
夏泽瀚的中文名," 夏 " 取自中国古代夏朝,夏朝的许多传说与水有关;" 泽 " 和 " 瀚 " 既与他的巴基斯坦本名发音相近,又是水之汇聚的形态象征。水文学家出身的夏泽瀚自称是 " 离不开水的人 ",因此对中国的江河尤为关注,也对从大河流域中孕育的中华文明有着特殊的情感。
针对水资源、水文化遗产保护,夏泽瀚提出一些行动建议:将关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文化知识、价值观与科学方法相结合,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文化问题时,考虑到基于地点和以人为本的方法;现行城市规划政策中,立法加强对水遗产基础设施的保护;利用长江文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项目独特的知识共享,加快跨部门多边对话,建立共同的尊重和理解,为构建一个 " 不让任何人掉队 " 的河流文化城市命运共同体达成全球共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
分享大江大河的中国之治
江河之治互享互鉴。唐洪武表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水灾害多发、水资源短缺、水环境退化逐步成为制约城市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
△ 唐洪武
"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老问题,中国政府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系列重大举措。" 唐洪武从三方面介绍了大江大河中国之治的经验和智慧。第一,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加强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提升水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第二,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国家水网,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第三,统筹保护与发展,实施国家 " 江河战略 ",建设中国幸福河湖。先后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强化 " 河长制 " 制度,实现系统治理,呵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江河保护任重而道远。最后,唐洪武发出担当共同使命、共享经验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点倡议。
△ 艾瑞贝托 · 尤里斯
全球水博物馆联盟联合创始人艾瑞贝托 · 尤里斯:
扩大水博物馆 " 朋友圈 "
全球水博物馆联盟的总部设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国际水文计划的旗舰项目,覆盖世界上 44 个国家的 100 多座水博物馆。在当天上午的主论坛上,创始人艾瑞贝托 · 尤里斯作主旨演讲。
谈到创建全球水博物馆联盟的初衷,他表示,有足够的科学数据表明,今天的河流和淡水生态系统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功能下降了。" 因此,迫切需要恢复河流和淡水生态系统。" 中国水利博物馆作为全球水博物馆网络的重要成员,于 2017 年发起成立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并迅速开展务实合作,以大馆带动中小馆发展的联盟模式,形成全球水博物馆网络的引领示范。
南京这座城与河流紧密相连,水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河海大学新加入全球水博物馆联盟。未来,艾瑞贝托 · 尤里斯希望能在南京建立更多与 " 水 " 相关的博物馆、研究中心,让生生不息的河流文化被更多年轻一代了解。
△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水稻起源在哪?1 万年前长江下游已出现
万年奠基、8000 年起步、6000 年加速、5000 多年进入文明社会 …… 主论坛上,王巍带大家穿越万年,追溯长江流域文明起源与形成。
王巍介绍,200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在金华浦江发现上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稻作农业遗存。经碳 14 测年确定,这些炭化稻距今最早已有 1 万年历史。栽培稻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早出现在哪?上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一锤定音,结束了水稻起源的争论。王巍说:" 这说明长江下游是水稻的发源地,是中华先民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
5000 年前,长江上中下游进入文明社会,以安徽的凌家滩和浙江的良渚遗址为代表。这段时期,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出现,社会分化显著,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进入邦国文明阶段。王巍表示,最显著的就是良渚文化的崛起,成为史前文明的高峰。良渚古城已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
△西南大学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右一)
西南大学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
建议南京建立全流域长江航运博物馆
"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全流域都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人类文明。" 蓝勇以 " 全球视野下的川江历史文化 " 为主题,畅谈大河上游文明。
川江平原特殊的航道很危险,历史上拉纤的纤夫往往有两三百人的规模,川江号子也很有特色。蓝勇认为,规模宏大的拉纤盘滩提驳场景、地位特殊的滩师角色、内容丰富的号子文化、特殊的地名群、丰富的专门文献,是川江流域多元历史文化的体现。川江流域滋养出在世界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码头文化体系、江湖社会概念、饮食菜系、戏剧河道划分标准,产生了中国特色平民菜系川菜,也是世界浓香型、酱香型蒸馏酒和井盐生产中心。
围绕在南京建设长江文化博物馆的话题,专家们也积极提出建议。蓝勇说,南京是长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我更希望有一个全流域的航运博物馆在南京建立。"
△ 竹内亮
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
长江的魅力永远拍不完
" 没有长江,就没有现在的我。" 竹内亮这样描述他与长江的不解之缘。
" 我老婆是南京人。" 竹内亮回忆,2007 年在南京办婚礼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南京段的长江。" 印象中就没有看过那么大的河,日本没有那么大的河,太大了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就像漫画的场景出来了。"
2010 年,竹内亮沿长江而行一路记录下两岸广阔的世界,拍摄了一部名为《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纪录片。十年后,从 2021 年到 2023 年,竹内亮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重新走遍长江,带来一部纪录片《再会长江》。这十年,不仅让竹内亮学会了中文,也让长江发生了巨变。通过一条江,展现出整个中国十年间的变化。
有没有可能 " 三 " 走长江,再拍一部纪录片?竹内亮笑称:" 说不准,长江的魅力永远拍不完,我是一个迷上长江、会永远拍长江的纪录片导演。"
现代快报 + 记者 裴诗语 杜雪迎 刘静妍 徐红艳 胡玉梅 / 文 顾闻 顾炜 / 摄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