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文 / 摄)11 月 25 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第七届 " 南京安全区 " 国际和平徒步活动举行,近 150 位社会各界人士重走安全区,怀念曾经在安全区内向中国难民提供无私帮助的每一位英雄,用脚步丈量和平。
△活动现场签名墙
86 年前,一些外籍人士留守危城南京,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保护了 25 万多难民。同时,亦有 1500 多名中国同胞直接参与该委员会的工作。
庇佑难民的陈斐然后人:
" 来到父亲守护过的地方,心情很激动 "
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王耀庭和美籍人士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等人坚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难民收容所,先后保护了 1 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11 月 25 日,陈斐然的女儿陈朝一也来到了现场。走进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陈朝一的思绪一下子就被带回到了过去。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的建筑、草坪和父亲留下的照片中一样," 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守护过的地方,内心很激动,特别为我父亲骄傲。"
△陈斐然的女儿陈朝一
陈朝一回忆,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有不少学校师生向内陆撤离,父亲送别当时已经怀孕了的母亲,毅然决定留守南京,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与魏特琳、程瑞芳同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三人紧急委员会成员,是金女大难民收容所负责人之一。
她说:" 我小时候从没有听阿爸提起过南京大屠杀,直到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我母亲在那次大地震中过世,也是那次大难勾起了阿爸的回忆。他当时跟我说,他第一次是在南京大屠杀中,九死一生。"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沦陷。12 月 17 日,侵华日军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名义上为搜查中国士兵,实际上却是在寻找年轻妇女。不幸的是,有些工人是刚雇来帮忙的,其中有一名工人手上有老茧,日本兵怀疑他是中国军人,准备把他带走。陈斐然站出来帮他说话。日本兵用脚踹他,把他拖到对面站着,又叫他跪着,随后将他带走。当天陈斐然的遭遇,魏特琳和程瑞芳的日记中都有记录。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是陈朝一第三次来到南京,1985 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后,陈朝一和家人特意到南京来寻访过,在展厅的展板中他们看到了父亲的身影。
陈朝一希望后代人能够铭记日本人对中国残酷的凌辱、欺压、屠杀,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
幸存者常志强后人:
" 和平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
" 如今南京安全区,已经重叠过无数行人的足迹,但当我们再次重走安全区,那些有关他们的记忆依旧熠熠生辉。" 活动现场,江苏战旗军旅文工团带来情景剧《我们不能忘记》,重现南京大屠杀人间炼狱般的至暗时刻,和国际友人对中国同胞的无私大爱。
△情景剧《我们不能忘记》
活动现场,嘉宾们共同播撒紫金草种并启动装置。据了解,本次徒步共设置三个寻访点,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为起终点,方阵队伍将途经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
△嘉宾们播撒紫金草种并启动装置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说,作为历史记忆传承人,虽然父亲去年去世了,但是历史传承需要铭记,铭记才能够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和平是来之不易的,人人跟和平都是有关的,只有人人都守护和平,世界才能太平。
△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
东南大学留学生伊优娜来自哈萨克斯坦,她说:" 我认识到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保护和平是非常重要的,记得这些历史是为了不让这些事再发生。"
北京东路小学三年级学生赵彧骁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是第三次来参加安全区的徒步活动,通过徒步更加了解了这段历史,铭记那些外国友人帮助中国难民的善举。" 我们心里也要种下一颗和平的种子,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校对 胡涛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