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长将犯错的孩子 " 送进派出所 " 进行教育的新闻见诸报端。前不久,四川乐山一位妈妈就带着经常偷拿家里钱的儿子去派出所 " 自首 ",在民警的一番说教下,小朋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写下保证书,并向妈妈道歉。
特别能理解报警的父母——有时候实在管不了了,让警察来搞定吧。诚然,对于孩子来说,报警是有用的,因为场景过于震撼,可以令其印象深刻。但家长也要看到," 去派出所教育 " 并非一劳永逸,也并非可随意使用的 " 法宝 "。
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短平快、立杆见影的方法后面,往往会有一些我们想不到的 " 副作用 "。
表面上看,写保证书、道歉这类方式,是让孩子承担了犯错的 " 果 ",实际上容易忽视孩子犯错的 " 因 "。孩子为什么会偷钱,是想引起家长的关注,还是图一时快感购买沉迷的东西 …… 找到犯错的 " 因 ",或许才是家长 " 对症下药 " 的良药。家长不妨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并进行正确引导。
同时,这种创伤性教育或对孩子产生心理影响。置身陌生环境,孩子未免产生无助感以及被 " 抛弃 " 的恐惧感,以至于畏惧警察,以后遇事不敢报警。对于孩子,家长应以耐心、温暖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拥有直面错误的勇气。
警务资源,是百姓的安全保护线、救援 " 生命线 "。更为重要的是,警务资源并非家长可以随意使用的个人资源,派出所更不是家长处理家务事的私人场所。" 有困难,找警察 ",这是老百姓常挂嘴边的话,不过一丁点小事就占用警力,这可能造成有限的公共资源被占用,让需要及时帮助的人面临困境。
带孩子去派出所 " 单刀直入 " 式教育,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还得打个问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孩子,所以对他的教育,不要盲目跟风,占用了警务资源,也丢下了家庭教育该有的担当。
现代快报 + 评论员 灵灵幺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