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吕老师
11 月 1 日,河南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教育局发布《" 关于我区建兴路小学一女教师不幸离世 " 事件通报》。
此处的 " 女教师 ",便是 10 月 26 日深夜跳楼自杀的吕老师,年仅 23 岁。
那天晚上,原本在学校批改作业,但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教师的年轻人,走上讲台还不足三个月却还是在手机上写下了 212 字的遗言后,生命就此定格在了 23 岁。
她在遗言中说:
从来没有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的难。
面对学生真的很想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进入了牢笼。
牢笼一点点缩小,我们每天都提着最后一口气上班。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
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字字泣血,句句诛心,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10 月 31 日,吕老师的姐姐将这份遗书通过网络曝光,尽管吕老师的死亡或许是多方因素叠加,但毕竟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教育本是一项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育人事业,最忌怕被打扰、乱折腾。年轻的吕老师,以生命的代价再次叩响教师减负的话题,实在是太沉重、太惨重。
羊城晚报的文章掷地有声:教育部把 2019 年确定为给教师减负年,减负四年多来,教师的负担究竟减轻了多少?这是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认真审视的问题。广西新闻网文章说:虽然我们称呼教师为 " 辛勤的园丁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每年都会庆祝教师节彰显对教师的敬重,但这远远不够,对教师的敬意更应体现在日常点滴中,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健康的职业环境。如此,吕老师这样的不幸事件才能不再发生。
郑州吕老师的 " 死谏 ",能改变什么?
在吕老师走后的第 6 天,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教育局用一则还没有吕老师遗书长的通告回应了舆论:2023 年 10 月 27 日,我区建兴路小学一女教师不幸离世,针对事件的发生,全校师生深感悲痛。该事件发生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下一步,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提升对全区基层教师的关心关爱,全力做好辖区基层教师的生活关心和心理关爱,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读罢,就一个感觉,教师心理培训果然来了,仅此而已。
02
王自如
" 我没有看过格力给我的工资条 "" 能不能给我一间离你比较近的办公室,我要随时向您汇报 "" 我哪怕每天什么事都不干,我就看她怎么开会,我听她每天讲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心态归零 "……
当带着巨大的争议重新回到舆论场上,转眼已人到中年的王自如,这个长得有点像刘翔、名字酷似喜剧演员王自健的草根创业者,如今已经转身变成了一个圆滑和油腻的职场中层,正得意地兜售着职场生存的 " 核心科技 ",但就如有网友说,这套路,经历过社会各般毒打的成年人听到了,没有一个会当真,搁在平时,这话若是放在办公室里讲,甚至没一个人敢笑。但你公然在媒体上讲,还讲得义正言辞、正襟危坐,那不就是讨骂么?往小了说,职场里长袖善舞的人精往往就那么几个,大多数还是不擅于溜须拍马的老实人在卖苦力和背锅,你一个拍马翘楚出现了,还坐这儿对大家谆谆教诲,这不是恶心人吗?
从西译 " 敢死队 " 学生,到科技博主,再到格力打工人,王自如走过的这一段路,红星新闻说:王自如的 " 自如术 ",对年轻人没有示范意义。新周刊的标题更是直接:王自如,让全网打工人自愧不如,但文章中有一句话还是令人深思——他是本来就向往去成熟的体制里做一人之下的高层,还是在创业过程里慢慢被种种不可抗力折磨,变得畏惧前进和变化?
每日经济新闻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与其去评价王自如这个人,不如透过他去看现在的格力电器。某种程度上,王自如备受争议的言论也是格力电器企业文化在亮起 " 红灯 "。从企业战略上来说,无论是王自如,还是孟羽童,董明珠用他们,本质上肯定是希望这些年轻人能给格力电器的体制带来变化,让他们成为推动渠道改革的力量。但如果在企业文化上出现偏差,允许这种 " 谄媚 " 文化在企业内部盛行,这对一家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03
市委书记宋永祥
11 月 17 日,山东滨州市第二届企业家运动会开幕,仪式结束后,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来到比赛区,一口气做了 13 个引体向上。
56 岁,13 个引体向上,还是市委书记,这不上热搜都难。
有媒体评论文章指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市委书记这样的领导干部似乎总是西装革履、大腹便便,保温杯更是 " 标配 ",在面对媒体镜头时也多是说 " 官方 " 的话,保持得体的微笑。而当这样一位抬手便做 13 个引体向上的市委书记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市委书记,令人眼前一亮。至少在镜头里,我们看见的不是一位被众人簇拥、行事符合人们对一位 " 高官 " 想象的市委书记,而是一个深入群众,活泼可爱的 " 运动健将 "。
新京报更进一步点明," 市委书记连做 13 个引体向上冲上热搜,关注点显然不在 " 引体向上 " 本身,而是这套动作背后传递的领导干部形象与精气神。公众认知中,一些领导干部似乎较少与体育锻炼产生联系,他们往往忙于公务、很少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当然不该是评价其工作好坏的标准,但一个热爱体育的形象,更容易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
上游新闻则认为,"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群众乐见领导干部用更亲民、更活力、更开放的形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要靠 " 走秀 " 来营造亲民的形象。任何 " 形象 " 的底色都应该是真实且真诚的。毕竟,相对一个偏感受化的 " 形象 ",老百姓更期待的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踏踏实实谋发展的好干部。
04
孙庆伟
继 9 月底一波密集调整之后,11 月,陕西省属院校领导班子又是一波走马换将。
最令人瞩目的是,省属头部院校西北大学。
一是因为,老校长卸任,却并未直接任命校长,而是任命了一位主持行政工作的副校长,当然,这样的任命方式并非首次,上一次发生在 1999 年 8 月,时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孙勇就地转任为主持行政工作的副校长,直到次年 6 月才正式接任校长。二是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 空降 " 西北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这于西北大学乃至省属院校而言,都可谓是近年来最重量级 " 引援 "。
在此之前,西北大学历任校长,要么是从本校的副职中提拔,要么是从省内高校领导班子中选拔,像此次从国内顶尖高校中引进非常罕见。
孙庆伟,今年 53 岁,江西上饶人,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考古学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等职,去年 1 月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主要负责北京大学文科学科建设、文科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国内高校中,考古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同属第一梯队,西大和北大在考古学方面的交流尤为紧密。2017 年孙庆伟曾到西北大学 " 名家讲坛 " 作学术报告,2021 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孙庆伟还作为北大校领导也现场见证。
有人分析,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北京大学,不但是实力数一数二的顶尖院校,更是级别最高的 31 所中管高校之一,而西北大学只是正厅级的省属院校,两者之间人员调动协调难度极大,此次孙庆伟能够成行,反映出陕西省对西北大学发展的高度重视,这定是自然,但据我们观察,近两三年间,教育部直属院校已经给多个省份的 " 地头蛇 " 性质的院校输送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校长。
比如,
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来自北京大学。
宁夏大学校长彭志科,来自上海交大。
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来自清华大学。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来自北京大学。
郑州大学校长李蓬,来自清华大学。
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来自复旦大学。
新疆大学校长姚强,来自清华大学。
西藏大学校长金永兵,来自北京大学。
广西大学校长韩林海,来自于清华大学。
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
和西北大学一样,上面每一所学校都是所在省区里实力数一数二的省属院校,如今都纷纷从教育部直属院校引进强力外援。" 地头蛇 " 性质的院校之间,开始拼起了外援。
顶尖高校毕竟有限,能够分享顶尖院校这一稀缺资源也只能是省属院校中的 " 佼佼者 ",某种意义上,或许也可以这么讲,教育部和地方正在联手进一步做大做强头部省属院校的趋势很明显,继而,借助于 "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各 " 地头蛇 " 性质的院校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将同步展开。
最后,要补充一个重要的细节信息是,陕西机构编制网发布的相关公告显示,11 月 24 日,西北大学法定代表人已由郭立宏变更为孙庆伟。
文 / 柳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