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朱源 记者 蔡梦莹)灰墙青瓦、松柏海棠、民国建筑 …… 在南京梅园新村,具有时空穿梭感的街巷以及厚重的人文氛围,吸引着人们慕名前来。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设计方法》课程评图会在梅园新村街道的小红梅韶音馆举行,高校学生从课堂走进社区,对未来设计方式提出了接地气的探讨。
△活动现场
本次课程评图会的主题为《" 梅 " 好生活 N 次方 X 社区未来生活设计》。评图会邀请到梅园新村街道、辖区社区的相关负责人、社区居民参与。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王军围,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杨絮,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徐成兴等也来到现场,对高校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指导。
△《1㎡温暖》小组作品
△《啊来逛逛》小组作品
近些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设计方法》课程尝试将课堂走入社区,持续聚焦人居环境发展与需求下的未来生活模式的探讨研究,秉持以文化 " 软实力 " 促进社区 " 硬治理 " 的核心理念,在课程中关注时代发展背景与需求,采用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方式,对未来设计方式提出了接地气的探讨。本次研究生《设计方法》课程引导同学们深入社区,以梅园新村街道为研究范畴,从社区中的人居、人文等角度介入,数字媒体艺术与环境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的同学们,以交叉学科的合作方式走访社区、走进梅园、走近居民,通过调研记录采访等方法,从多元的设计视角进行了丰富的作品呈现。
△《伴你童行——梅园新村空间儿童标识设计》小组作品
△《旧居新意》小组作品
△《梅园唱片》小组作品
在评图会现场,8 组同学分别汇报了针对梅园新村街道相关痛点问题的设计研究成果,从历史街区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美好人居的构建、社区儿童友好与全龄化包容性设计等相关议题展开设计思考。从前期分析、设计展示等多个方面进行解析,设计成果也获得了梅园新村街道和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居民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的高度认可,并尝试通过进一步合作将设计成果进行落地、转化。
△活动现场
在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双方的碰撞产生了更多有价值、接地气、可落地且更具活力与年轻度的解决方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的相关课程体系尝试从专业研究与在地教学两个维度入手,将课堂搬入街道、社区,围绕区域发展需求与实际痛点,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展开了对于街道、社区空间维度下相关类型空间治理与营造可行性的讨论。通过更多的设计交流与讨论,同学们的设计真正意义上赋能社区未来的发展。(通讯员供图)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