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手写教材,见证了仁怀教育的演进。
近日,酱香仁怀编辑部在三合镇安居村 " 乡愁馆 ",见到一批手写教材。这些教材,出自三合镇两岔村已故雷光金老先生之手。翻看着一页页教材,仿佛看到了雷光金挑灯书写的场面。


▲手写教材
雷光金(1918 — 2019 年),三合镇两岔村人,自幼入私塾,后在仁怀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先后辗转于两岔、丫口坝、三合等小学授教,一直到 1949 年才结束了其教师生涯。
雷光金儿子雷照玉,今年 72 岁,现住两岔村。据他介绍,父亲在仁怀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便连续当了九年的乡村教师。

▲雷光金(前排左一)生前与家人的合影
雷光金就读过的仁怀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是仁怀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 年),这也是仁怀师范教育的开始。
在这里,雷光金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毕业时他放弃了可以为官的机会,义无反顾选择返回家乡,决定在家乡开展教学,希望以自己所学知识来改变大山深处孩子的命运。
怎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甚至找不到教材。于是,雷光金便为每一学生每人手写一套。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国文、地理、历史,还有植物、自然等科目。


▲手写教材
雷光金去世后,儿子雷照玉仍悉心保存着父亲当年亲手书写的部分教材和备课笔记,其中,还有一年级的英语、数学、自然等。
雷光金当老师时,学生多的时候,一个班大约就十几个,少的时候就几个。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做好教师的职责。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艰难时代,小学教师的工资低微,教师生活十分贫苦,有时候就几块钱,或是只发几十斤大米,甚至有时候什么都没有。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雷光金无奈退出教师行业,在家务农。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教育,在乡、村都办了学校,并派专业老师进行授课。而雷光金则在家养蚕、务农,操持一家生活。
雷光金虽没有继续教书,但闲暇之时,还是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村里做一些文字类工作,有时碰上邻里乡亲的红白喜事,免费为他们书写对联等。雷光金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好习惯,喜欢读书看报看新闻,直至晚年。受这种好习惯的熏陶,雷照玉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后来,雷光金的其中两个孙子也当上了人民教师。

▲雷照玉
雷照玉说,印象中,父亲不论是对他人、对学生,还是对子女的教育,他都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雷光金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从政经商的也占不少。
" 父亲教了九年书,也不知道他手写过多少本教材。今天,这些老教材,是雷家的宝贝,也是我们家家风传承的见证。" 雷照玉说。
雷光金手写教材的故事,只是教育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是仁怀教育事业发展前行的见证。
旧时,科举结果是反映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标志。但历史上,由于诸多原因,即便是其时属于四川管辖的播州(今遵义大部),也是在南宋末期由播州土司杨价奏请朝廷后,方得恩准 " 岁贡士三人 "。之后,便有了 " 破荒冉家 "。

▲英语教材
清雍正六年前,遵义属四川管辖,考生皆赴川参考。行政区域调整至贵州后,方在黔参考。在冉从周 " 破荒 " 后,播州的文化教育也逐步上升。《遵义府志》载,清乾隆四十一年仁怀厅学额为 " 进六人,廪生十六名,增生十六名,二年一贡 "。科举制度之下,仁怀一共产生了 270 多位科举人物。
而在这时期,仁怀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度愈发提高,不仅县办县学,乡办乡学,有的家族还利用祠堂等,兴办私塾、族学,收教四乡八里和族内子弟学习。比如现有的茅坝潘家寨 " 花县祠 ",就是当年开办过族学的场所。

▲潘家 " 花县祠 "
清宣统二年(1910 年),河南的潘姓家族几经辗转后来到仁怀来后,修建了 " 花县祠 "。早期潘家 " 花县祠 " 除了作为潘氏春祀秋祭场所,还被用作族学之地,用以教化族内子弟,由文化人向族内子弟传授《三字经》《百家姓》等。
民国时期,尽管战事吃紧,一些官员还是把教育放在心上。如曾任仁怀县县知事覃光銮,于民国六年初,任仁怀县县知事,在任期内,他兴学育才,热心教育,经常去学堂视察。认真考核办学成绩,调阅学生试卷,集合全体师生讲话,勉励教好学好。成绩优良的学生,外出升学,若家中经济有困难,都会给予专款资助。例如罗次启在北京进农大,周丕成在成都进师范学堂,每年由县里资助他们一百元大洋。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口耳相传的史前时代,到诸子百家的传业授徒,再到科举取士,现代教育,教育促进了地方的繁荣,汇聚了文明的河流,积聚了智慧的光明,使人类走到今天。
新中国成立至今,仁怀的教育事业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事业始终是每年的人代会上的重要议题。而在家庭中,对下一代教育的关注,更是每位家长的心头大事。在这种关注和氛围下,诸如新田村这样的 " 大学生村 ",层出不穷。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又成为建设仁怀的新力量。
作者: 敖相梅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