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风光,一河画卷。冬日暖阳,赤水河静静流淌,绿树掩映,鱼翔浅底,鸥鹭谐鸣 ……
在科研人员眼里,赤水河更有一番新景象:赤水河鱼类数量稳中有升,已达 126 种,鳗鲡、异鳔鳅鮀、红唇薄鳅、铜鱼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重现水中。随着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近年来,赤水河的水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提升改善。今年 8 月,赤水河(遵义段)上榜贵州省首批美丽幸福河湖名单。
▲赤水河景(贵州省水利厅供图)
这天,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简称赤水河站)监测人员赵全才和巡护员向英俊又一次来到赤水河鲢鱼溪监测点,娴熟地驾船、撒网。
每个月有 5 天左右的时间,他们会在下午 5、6 点左右来到固定监测点放网,第二天早上 6 点左右收网采集鱼类样本,在测量体长和体重等相关指标后重新放归赤水河。
这样日复一日地驻守监测中,总会有惊喜一瞬。
▲科研团队监测鱼类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今年 10 月,科研人员在渔政码头监测点监测到多年未在赤水市河段出现的土著鱼类——铜鱼。铜鱼体色偏古铜色,头和腹部较平,对环境水质要求很高。
再往前,今年 8 月的一天,清晨 6 点收网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出现让在场的人都十分欣喜。该站的驻点负责人、副研究员刘飞不停提醒大家 " 测量要格外小心谨慎 "。科研助理吴志恒说,以前偶尔才能监测到一两尾胭脂鱼,这些年,赤水河里的长江鲟、胭脂鱼和岩原鲤等珍稀鱼类不断增多,都源于 " 十年禁渔 " 政策的实施和流域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
赤水河是唯一未在干流上筑坝的长江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其中,赤水段总长 73.9 公里。为全面加强鱼类资源的保护,2017 年 1 月起,赤水市辖区内的天然水域全面开启 " 十年禁渔 "。
▲科研人员团队在赤水河站研究观测鱼类生长情况。张浪 摄
为了研究、保护鱼类,越来越多 " 新渔人 " 来到赤水河畔。2021 年 6 月,赤水河站建成,同年 7 月纳入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台站管理。目前,该站点常驻 5 名科研人员,在赤水河开展鱼类资源监测和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结合赤水河流域小水电清理整改工程,参与修复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
实验室里,吴志恒和研究生韩毓正通过显微镜观测紫薄鳅发育情况,记录它的生长数据。
韩毓介绍,他主要负责研究了解鱼的食性、性腺发育、年龄组成等,并做好记录。日复一日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工作,认真严谨地观察、记录必不可少,发现新情况更要及时上报。
这些年,科研人员 " 养鱼 " 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在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和赤水市政府共同努力下,20 个室外科研养殖池建成使用,一个个长方形水池顺着山势而建,模拟了鱼类在赤水河生长的自然环境。
" 以前是租农房养鱼,现在有专门的地方‘养鱼’了,获取数据资料也比以前方便太多。" 吴志恒说。
▲赤水河 " 土著鱼 " 鳗鲡(中科院水生所供图)
依托赤水河站,科研人员已驯养了 40 多种鱼,在保种的基础上实现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目前,赤水河干流设有 6 个固定的监测样点,按季度对珍稀特有鱼类变化趋势进行长期监测,研究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变化规律,科学评估 " 十年禁渔 " 等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和他们一起守护赤水河鱼类的还有更多人群。
近年来,赤水市建立健全 " 人防 + 技防 " 监管网络,聘请 176 名兼职禁捕网格员,境内平均每 5000 米河道就有 1 名网格员常态巡查,对重点水域开展陆上、水上、空中 " 三位一体 " 的立体监管。
一直陪同科研人员驻守监测点的向英俊是渔民转产上岸人员,如今身份转变,成了赤水市农业农村局渔政协管人员、巡护员。大半生与赤水河为伴的他也时常感慨,现在的生态越来越好," 好多鱼都回来了。"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