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涧融媒开设的人物专访 " 我和路遥的故事 " 栏目中,最新一期邀请到了榆林市文旅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仲平,刘仲平先生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更是一位热爱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者。在本次专访中,他将带我们走入文学世界,讲述他和路遥的故事。
刘仲平,1962 年 12 月生,陕西府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榆林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务 , 著有《黑色沉浮》 ( 与人合著 ) 、《绿色沧桑》 ( 与人合著 ) 、《希望在这块土地上》《陕北第一村》等;任职期间策划制作了原创歌曲《榆林美》《唱美榆林走天下》《大漠边墙》;电视剧《边关烽火情》;50 集电视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及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等。
▲刘仲平 来源 / 视频截图
刘仲平在学生时代就一直热爱文学不断尝试写作,参加工作后虽然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张,刘仲平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未减。正是基于他对文学的坚持和酷爱,1984 年,刘仲平作为榆林地区文联的重点作者参加了一场文学座谈会,也是在这次座谈会上刘仲平认识了路遥先生。
主持人 刘婕宇 :刘老师,刚才呢我们看到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您和路遥的合影。从照片上来看当时的您还很年轻 , 您是在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与路遥相识的呢?
▲主持人 刘婕宇 来源 / 视频截图
刘仲平:1984 年,那时我是榆林地区文联的一名重点作者,路遥到榆林来,地区文联在当时榆林地委的会议室组织了一次小型座谈会。而且这张照片是我的一个同学去年给我发过来的,他当时让我确认一下这张照片是什么时间的合影 , 再就是确认一下照片上 20 位参加会议的作者。我看了以后也很惊讶,因为我自己没有这张照片,看了以后确认就是 1984 年,我在第三排的右边第一位,前排有六位领导,其中路遥(位置)居中。这张照片当时我一看认为很珍贵,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这张照片,我看到以后把人一一进行了辨认,并且给他发过去,同时我确认这张照片是在 1984 年拍摄的。因为 1984 年,路遥的《人生》电影在全国上映,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他来榆林,那天是晚上还是下午,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就是在那天地区文联组织召开了这次座谈会,座谈会实际主要谈文学,他在这个座谈会上发言现在差不多四十年了。他的发言让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话,他就讲了 " 作家进入创作的过程,尤其是篇幅较大的作品,就犹如进入了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要想完成这个创作过程、完成这部作品就必须咬着牙往前走,没有退路,退回来就再冲不上去了,以后你永远就冲不上去了。" 他那天讲得这个观点,在后来很多年他一直在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个观点,所以那天的座谈会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对路遥心里就有种敬畏的感觉。座谈会由他讲,讲完以后几位老师提了几个问题,然后就是门前的一张合影,我自己和他基本没有对话,所以我只是聆听了他这次的讲话,就更加坚定了对文学的酷爱。1984 年这个小型座谈会因为有这张照片看上去很亲切,这就是我和路遥的第一次见面,也可以算我和他的相识。
▲座谈会合照 来源 / 视频截图
刘仲平到榆林行署办公室工作之后,虽然从事行政工作,但他一直坚持创作。1985 年刘仲平创作的中篇小说《呵,童年》发表在《延河》杂志。小说发表后,刘仲平到《延河》编辑部进行了一年的学习。
▲《延河》杂志
主持人 刘婕宇 :刘老师,您曾经在《延河》编辑部学习过一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是您与路遥从相识到相熟的过程,那这在这段时间您和路遥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刘仲平:我就是在 1984 年这次座谈会之后,我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叫《呵,童年》,把它作为自然来稿投到了陕西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延河》。《延河》当时在中国的刊物里面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投去《延河》以后,意外的我自己也没料到,这部作品就在 1984 年年底、1985 年年初在《延河》上发表了。发表以后编辑部就给我来信 , 希望我能去《延河》编辑部学习一年。这一年现在回忆起来,那就是我和路遥见面最多的一年。因为陕西作家协会的《延河》编辑部就是路遥 1976 年在延安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在作家协会《延河》编辑部工作学习的这一年,我个人确实收获颇多。于我和路遥老师交往的关系来说,这一年也恰恰奠定了我和路遥老师交往的基础。到了 1990 年的时候,我把我自己的一些中短篇小说还有散文收集了一个合集,想出一本书,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路遥老师给我的合集作一个序。于是我带着这些文稿,到西安他的家里找到他,把这个诉求跟他提了出来,现在回过头来想,这个诉求提得有点唐突。第一,他已经患病。第二,《平凡的世界》写作了五六年时间,他有巨大的消耗,无论从精神还是身体都有巨大的消耗。这个时候他的时间也十分宝贵,那么我这些作品呢,坦率地说还是比较幼稚。这个时候让他给写序 , 他不是说每一篇都看完,但至少要浏览完,因为序是他亲笔写的。那么你给他来说实际上就是带来一些困扰,但那时我没有想到这些问题,现在回忆起来有这种感觉,就是说当时确实有点唐突。我通过这件事,发现路遥是一个心有温暖的人。他表面看上去很沉默,有时候甚至很冷漠,但实际上内心是一个心存温暖的人。这件事情说明了他不但给我写了这个序,而且是亲笔写的。我是在今年,这件事情发生几十年以后,在今年我退休以后整理过去的书籍资料,有几十箱、上百箱,在整理的时候在一个破损的材料袋里,发现了路遥老师当年给我写序的原件。我一字一字重新读了一遍 , 很多处都是修改过的,心里再次生出很多感动来。1992 年元月份的时候,我又买了二三十套《平凡的世界》,去他家里列了一个名单,让他把比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某某某同志指正,路遥 1992 年元月十日,他按照我列的名单很认真地把这二三十套书全都签了。这些书大部分被我送给本人了,但是其中有一套一直没有送出去,到现在这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仍然在我书架上放置着,现在回忆起来内心很受感动。所以我才得出一个认识,路遥老师这个人他内心实际是很温情的、很温暖的。为什么他形成了那种和命运和人生抗争的强势的、强悍的姿态?一个人他往往就是这样的矛盾体,他可以有很多面。所以我认为路遥实际内心深处有一块完全的、人情的、人性的、温情的、温暖的、博大的 " 绿草地 ",奉献给他自己与命运抗争的那种精神,也奉献给他的亲人朋友。
▲路遥作序原件 来源 / 视频截图
刘仲平在工作的几十年间,当过老师、公务员、记者 ,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他笔耕不辍、坚持创作。正是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让刘仲平对路遥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主持人 刘婕宇 :在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不管是在哪儿都始终保持着一份对文学的热爱。那现在回过头来看,您是如何看待路遥和他的文学作品的?
刘仲平:路遥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坚定不移奉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在任何时候毫不动摇。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他完全溢出了文学这个圈子,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到今天在他去世三十一年之后,又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在同时代的同水平同水准的作家里面,他的作品的影响力、辐射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而《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一版再版的发行一直到现在,不仅是畅销书,仍然是常销书,是常常能够销售的书 , 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读来读去。路遥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同样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社会学家都可以去研究它。我认为的,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不一定成熟的、正确的观点。我认为他的作品在同水平的作家里面,能够有如此众多的读者,我自己思考应该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的作品里面体现出来强烈的奋斗精神,正能量的、阳光的、奋斗的、改变命运的、与命运进行不断抗争的这种精神因素贯穿始终。第二个原因,他独特的、悲苦的童年和少年。在五六十年代出生成长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很多,是一种常态,但是路遥的童年和少年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人要更悲苦,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他为啥要从清涧去延川在他几岁的时候,为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养不活他了,就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了,养活不了之后送他到延川的大伯家。然后他到了延川他大伯家以后,他又面临上不了学的问题,要辍学,辍学的原因是供不起了。供不起没办法,交不起那几块钱的学费这是事实,面临辍学是确实没办法,借都借不来,那没办法呀。但是他最后能改变命运上了学抗争,你们看他那种抗争精神,我后来思考过(源于)他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人生命运的自己的强烈追求,对于改变命运的强烈的意识。他有一部很著名的中篇小说叫《在困难的日子里》,很多人认为、我也这样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甚至超过了《人生》。实际差不多是一部他的自传体小说 , 他的精神世界在这部作品里就有完美的展现,跟命运抗争的精神在这部作品里也有完美的、完整的展现。所以我觉得这就是路遥作品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他确实去世的太早,42 岁正是开始迸放的时候 , 正要迸发的时候。所以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对他骤然的去世是一种痛惜 , 还期待他有更伟大的作品、更好的作品再写出来。但是他骤然去世了,这是一种痛惜,所以他的作品就是形成今天这样的一种 " 奇观 "。我觉得路遥的作品,如果说要谈他对作品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这些作品仍然会感染着、感召着、影响着我们的后一代,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人生去拼博去奋斗。
来源 / 清涧融媒
编辑 / 梁艺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