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12-10
《过江草》:看见乌蒙山深处生生不息的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黔籍作家宫敏捷在 21 岁那年,离开家乡威宁县二塘河谷前往深圳。" 二塘河谷 " 是乌江最大的支流二塘河在拐弯的地方,冲刷出来的小小的河谷平原,为几个县、镇犬齿接壤的边地,河谷两岸是彝、苗、汉等多民族聚居区,农、工、商集散。伴着二塘河蜿蜒伸向远方的,还有三线建设时期修建的成昆铁路支线,以及错落分布的煤矿,和由煤矿资源衍生出来的冶金厂、火电厂、钢铁厂等工厂。宫敏捷自己和亲人,以及中小学认识的每一个同学,都生在这里:其母亲的出生地 " 四梨村 ",村名由少数民族地名音译而来;二表嫂的娘家 " 四区 ",则带有民国年间划区而治的痕迹。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地名,如同时光沉积的一个切片,以一种奇特得近乎魔幻的方式并存着。

宫敏捷在深圳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近二十年间不曾返乡。故乡是一个寄寓了他复杂情感的地方,现实中有不怎么美好的记忆,以致身体要逃离故乡,想起故乡的姿态,是 " 带着一点淡淡的恨意从远处意味深长地打量着 "。直到二〇一五年,他隔着二十余年的烟尘回乡探亲,去了小舅母生活的地方锅圈岩。锅圈岩是乌蒙群山深处的一个天坑,也位于二塘河谷地带。见到小舅母,宫敏捷吃惊不已," 她就像她们家后山上的石头,几十年过去,模样都没有什么变化。" 更让他吃惊的是,故乡外表变得现代了,但许多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就如小舅母的面貌,还停留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像是被时间尘封在某一个点了。

连绵起伏的封闭山头,比起一马平川的平原来,更适合写成文学作品。或许是出于同情、补偿,抑或只是一种单纯的美好心理,宫敏捷几乎被使命般的情绪驱使着,写出了许多与故土有关的小说。每一座村庄、山丘、桥梁、工厂和城镇,每一条溪水、河流、街巷、道路,乃至于亘古不变的河谷,以及散布其间的花草、树木、牲畜与生民。因了他们的不为人知,便尽可能地将他们具象化,实名化。正如他在上一本小说集《锅圈岩》里所讲述的那样:" 云贵高原越是浩渺,乌蒙山越是辽阔,他们越是退隐到大地的最深处,其与众不同的生活及不可捉摸的命运,越应该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也正是在写作中,宫敏捷对故乡有了新的认知。所谓 "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他又变成了一个念旧的人,念家的人,并循着各种缘由,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故土,回到乌蒙之巅,回到她的山山水水里。还通过各种方式,搜寻阅读关于她的书籍。到头来,他成了身在他乡,却又比故乡的人们更了解他们脚下那片土地的人:" 我知道河谷两岸许多姓氏的祖籍根序;知道抹着我们村子向远方延伸的省道与铁路哪一年修建,哪一年通车;知道哪一座山头曾经于哪一年发生过剿匪战役,死了多少人;还知道在我们二塘镇上成立的游击队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开拔到县城并将它解放 …… 知道每一种花草树木,给予了它们脚下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多少的柔情与深意。"

所谓故乡,大概就是即便身体逃离了,而精神却不断返回的所在。继二〇一八年《锅圈岩》出版后,宫敏捷推出了新的小说集《过江草》,再一次以文学的方式返乡。

" 二塘河源自乌蒙山深处,云贵高原最高峰韭菜坪下,是千里乌江的源头及干流,河谷的每一处浅滩、沙地,甚至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你都能看到过江草,它浅黄的身子匍匐在大地上生长,随着地势的起伏,一片片蔓延开去 ……" 小说在开篇,即引出了故事的发生地二塘河谷,以及作为 " 主角 " 的过江草——一种可喂猪的、生命力顽强的无毒野草。以奇奇、二姐、科科、鱼儿等为代表的二塘河孩子们,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成为奇异的地理风情的一部分,他们的童年融入了这里的河流、山川,和这里发生的一切融为一体。

具体来说,是在云贵之巅、乌江源头的二塘河谷两岸,过河草就生长在这里,它浅黄的身子匍匐在大地上生长、蔓延,野火烧不尽,洪水冲不走。一到春天,它又会从二塘河谷的每一个地方顽强生长出来。细碎又青绿的叶片簌簌抖动着,借着穿过河谷的微风,向人们讲述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民的故事。《过江草》从耶耶(注:方言词," 父亲 " 之意)的病痛开始写起,耶耶生病,给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病后他自己在区粮管所的临时工作失去了,为了给他治病,一家人陷入了无休止的困难之中。奇奇和二姐,跟着母亲,节衣缩食,为耶耶买药,一次次送他去镇上医院救治。苦难是一本大书,奇奇和二姐过早地打开了这部书,在乌蒙山区普遍的贫苦农家孩子中,他们尝遍了人情的冷暖,他们的成长,是在面对死亡危险,在分担家庭困境,在与无时无刻出现的窘迫、局促,甚至饥饿相伴中完成的。

《过江草》的故事并不轻松,许多细节读来令人落泪,感同身受。但是,作者的沉重叙事,不是简单的罗列生活的苦难,而是在开掘面对这一切时,童心世界里对爱的珍惜,对美好人性的信任。故事里的每个人不论境遇如何,都始终对生活抱以希望。作者用和缓的语调、细腻的笔触,阐述了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不论大小,都在岁月的更替和生命的延续中,如过江草一样,表现出一种蓬勃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本书中,作者将自己对家乡贵州乡土、乡民、乡情的记忆,用一种特殊的小说叙事方式记录下来,内容涉及贵州的民族文化、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及日常饮食等等,极具地方特色。他的叙述是平缓的,在时空交错中,缓缓流淌出那山那水间几代人生活、观念的变迁,为读者更好地了解贵州乡村提供了一种视角。基于此,《过江草》也可当做一部 " 乌蒙山风物志 " 来读:容纳孩子们游玩嬉戏的蜿蜒小河,以及溪流里千姿百态的鱼类,丛林沟壑中可以救命的草药,以及河谷的村庄里层出不穷的各种灵异传说,在西医胡学顺、中医徐文、神巫三公公之间隐藏的二塘河谷生老病死魔咒,包括我们的主人公奇奇一头从未剪过的长发,都成为这部风物志最动人心弦的内容。

此外,书中记录了许多贵州民间童谣,这些童谣音律和谐,具有极强的节奏、独特的韵律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们既是作者成长过程中吟唱过的,也是那个地域的百姓一代代传唱下来的,更是行将消失了的。作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画龙点睛地将这些童谣与叙事融合在一起,既强化了故事的主题,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为这种人文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郑文丰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深圳 中小学 阅读 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