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年来,他做着最痛苦的研究,只是为了揭开历史的伤疤。
他叫苏智良,被称作中国 " 慰安妇 " 问题研究第一人。
为了采集到更多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幸存者的证言,他几乎跑遍全国,一直与时间赛跑。
如今,67 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为了多找到一点证据,他总是不辞辛劳,坚持与老人们面对面,听她们说出苦难的证言。
△苏智良教授
不断更新的数据
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草坪上,有一组 " 慰安妇 " 和平少女像,一位衣领被拉开的中国少女和一位韩国少女坐在椅子上,双手握拳,神情悲愤。12 月的上海,寒风萧瑟,有人给两尊铜像戴上了围巾和帽子。
△中国 " 慰安妇 " 历史博物馆
站在上师大内的中国 " 慰安妇 " 历史博物馆里眺望,恰好可以看到这组 " 慰安妇 " 和平少女像,这是与历史的对话,也是对这段记忆的追寻。在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慰安所遗址中的各类遗物、研究者捐献的相关文物,以及各地受害者的公证书、证言、照片、调查视频等,这里也展示着上海师范大学中国 " 慰安妇 " 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 30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幸存者照片墙
" 我们不断关注‘慰安妇’问题,分城市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做实证研究,主要依据档案、民国时期的报刊、历史证人的证言,还有日本方面的档案、日本老兵的回忆,不断推进实证的研究。" 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苏智良正忙着更新他的研究数据," 现在我们能公布的日军在中国设立的慰安所,至少有 2050 个。"
△原南京堂子街慰安所使用的电表
据苏智良介绍,在 2017 年出版的《南京日军慰安所实录》中,当时确认南京有 70 个慰安所,现在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增加到了 78 个。在江苏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一些,除南京外,在江苏至少有 60 个慰安所,山东、湖北都是超过 200 个,上海是慰安所最多的一个城市,之前确认的是 172 个,现在增加到 182 个。" 其实真正的数字远远超过这个,很多历史信息没有找到。还有一些地方,比如东北,我们正在逐一落实调查。" 苏智良说。
△原南京堂子街慰安所使用过的医药箱
最痛苦的研究
苏智良一开始接触慰安妇问题是在 1991 年。当时在东京大学一个国际会议上,他得知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在上海,而此前他一直研究上海史,但从不知道上海和慰安所有关。于是,他开始了这一项最痛苦的研究。在他看来,世界上,也许没有比挖掘自己民族女性受辱历史更为残酷的事了。
一开始,妻子陈丽菲是反对苏智良研究 " 慰安妇 " 问题的。但 1996 年,陈丽菲在协助翻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对 " 慰安妇 " 问题的调查报告时,因为这段历史缺失,无法在国际上提供有力的调查和研究证据,于是她推掉了其他的科研工作,协助丈夫开展工作。
寻找 " 慰安妇 " 的艰难,超出他们最初的想象。他曾找到过一位 " 慰安妇 " 幸存者,老人嗫嚅着说:" 事情过去几十年了,就让它死在我心里吧。" 苏智良好不容易做好了老人的思想工作,可当摄像机对准老人时,她却说:" 你们搞错了。" 甚至有一次苏智良聘请的山西调查员还被老人后代打出门:" 没这样的事,滚!不许再来。"
坚持调查,是为了拒绝遗忘。1999 年,苏智良创立中国 " 慰安妇 " 问题研究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援助 " 慰安妇 " 幸存者群体。2000 年,在学校的支持下,苏智良及其团队协助设立 " 慰安妇 " 研究与援助项目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幸存者的生活、医疗和丧葬援助。
2014 年 6 月,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揭牌,苏智良任首任馆长。这座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慰安所旧址,现已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2016 年 10 月,中国 " 慰安妇 " 历史博物馆在上海师范大学落成。
△原南京堂子街慰安所使用过的日军野战饭盒
从 " 二十二 " 到 " 零 "
尽管这是一项非常痛苦的研究,但 30 多年来,苏智良和妻子陈丽菲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12 月 7 日,在学校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苏智良,他已经满头白发。
他拿出一本之前收集来的日本兵的相册," 这张照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出入的日本军人,门内有两个日本兵,门前有四个日本兵。这是明显的证据。"
在苏智良的著作《" 慰安妇 " 制度研究》一书中,记载了一个个无辜妇女的苦难经历,证言字字血泪,让人义愤填膺又不寒而栗:" 这次日军把我打得一塌糊涂。为了惩罚我两次逃跑的行为,日本鬼子更野蛮地摧残我。我多次被折磨得昏死过去,直到吃年饭时,1944 年 1 月,日本鬼子见我昏死过去很长时间都未醒来,以为我已经死了,便将我扔到村子旁边的乌河边 …… 此后,我在床上躺了整整 3 年,慢慢地活了过来。" 这是一段来自 " 慰安妇 " 受害幸存者万爱花的自述,让人不忍卒读。
30 多年来,苏智良走访了 200 多位中国 " 慰安妇 " 幸存者,一个个和万爱花有相同遭遇的女性,袒露出自己不堪回首的痛苦遭遇,成为侵华日军暴行不容抹杀的证据。
今年 11 月 9 日,侵华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幸存者李美金老人在海南去世,享年 98 岁。李奶奶生前是纪录片《二十二》的最后一位主人公,从 " 二十二 " 到 " 零 ",仅 9 年的时间。" 这辈子辛苦了,下辈子一定幸福!"" 愿奶奶在天上继续开心。" 网友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李奶奶。
片中韦绍兰奶奶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韦绍兰是唯一公开儿子罗善学身世的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者。因外人的偏见,罗善学一生未婚,与母亲相依为命。苏智良说:" 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让更多观众知道了老人的经历。2010 年 12 月,我们还曾带着韦绍兰和罗善学前往东京出席‘慰安妇’民间法庭 10 周年活动,他们在主席台上勇敢地披露了被日军迫害的经历。"
而就在今年 12 月 7 日,罗善学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世幸存者仅剩 9 人
时间是残酷无情的,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中国大陆地区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下 9 位。" 我们现在只能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尽可能地固定证据。" 苏智良说。
【对话】
现代快报:您这么多年一直关注 " 慰安妇 " 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揭露日军当年的暴行有什么样的意义?
苏智良:通过这 30 多年的研究,我们发觉日本实施的 " 慰安妇 " 制度的严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所知晓的情况,实际上非常庞大。比如日军自己建立的直属慰安所,就成为一个系统,还包括指使日本侨民建立的,第三种是要求伪政权、汉奸协助他们建立的。可以说从黑龙江到海南,凡是有日军占领的地方,几乎都有慰安所或者变相的慰安所。
现代快报:随着时间的流逝,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中国大陆地区日军 " 慰安妇 " 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下 9 位,慰安所的历史见证人也越来越少,您觉得现在做这项研究最紧迫的工作是什么?
苏智良:我们在 30 多年中,通过各种途径能够找到的 " 慰安妇 " 幸存者超过 300 人,但是今天我们的援助名单上只剩下 9 位。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一方面我们每年不断地去进行调查,尽可能地有新的发现,去年我们就认定了一位湖南的受害者。但是,更多的是收集各方面的证据,分析比对,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历史资料固定下来。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梦云 张然 / 文 钱念秋 / 摄
(校对 张静超 编辑 吴嫣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