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和平 以史为鉴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于 1936 年 12 月 12 日,所以又称 " 双十二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 " 攘外必先安内 "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 " 兵谏 "。同月 25 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 "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 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所以每年的 12 月 12 日被定为 " 西安事变 " 纪念日。
事件经过
1936 年 10 月 22 日
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
1936 年 11 月 27 日
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 年 12 月 7 日
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 年 12 月 11 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 12 月 12 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 年 12 月 12 日
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1936 年 12 月 23-24 日
各方代表在张公馆西楼开始谈判,讨论释放蒋介石的条件。宋子文代表南京方面,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 " 三位一体 "。经过反复磋商,达成九项协议。这样,国共双方就 "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 这一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
1936 年 12 月 24 日晚
周恩来在张学良及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见蒋介石。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直接会见与谈判,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主张。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中的一次有决定意义的谈判。
1936 年 12 月 26 日
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缅怀先烈
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1920 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 皇姑屯事件 "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 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 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 年 10 月 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 101 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 " 西安事变 ",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杨虎城
在他决定与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西安事变的前夜,曾亲口对他麾下的主要将领孙蔚如、赵寿山等说过,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大义,我们的小家,十七路军这个摊子就是砸碎了也值得。西安事变结束之后,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威逼离开部队,离开他热爱的故乡,出国流放。1937 年,中国人民奋起抗战。此时流落于欧美国家的将军,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回国参加抗战,遭到了蒋介石特务组织秘密逮捕,关押长达十三年。期间蒋介石多次派人游说杨将军,只要他公开声明,西安事变的发动是受到了共产党的蛊惑和欺骗,就可以恢复自由,官复原职,均被他所拒绝。可惜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夫人、一儿一女、两个副官、秘书一家三口被国民党特务残忍地杀害了。
杨虎城将军用其一生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全中国人民的敬仰、爱戴。
历史意义
郭冠英同志曾说 "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制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铭记历史
硝烟已散,但曾经的苦难不能忘,无数牺牲不敢忘!铭记这一天,悼念同胞,永怀先烈,吾辈自强!我们更需要努力学习,已吾少年意气,与祖国万里恒昌!
来源 / 综合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