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时光,是历史,是烟云。
2023 年 12 月 13 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带着凝重的气息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历上。今天的南京街头,梧桐树叶在寒风中飘零,行人伫立在警报声中默哀。历史烛光,在每一个人的心间穿行。我们听到了哭泣声,看到了哭墙上的名字,想起了消失在视野里的身影。我们以国家之名,共同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声声、字字呼唤和平。
牢记历史,本身就是参与历史;参与历史,本身就是昭示未来。
86 年前,血雨腥风的南京,让天地悲鸣,让草木含愤。这一段历史,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
牢记历史,就要通过国之祭,让历史的悲歌在人心深处震荡,让记忆的螺旋在时空里转动。
牢记历史,就要不断加深共同的铭记,扩大共鸣的领域。我们记得,今年的国际和平日,来自全球 34 个国家的近 300 名外国留学生会聚南京,用代表和平的黄玫瑰共绘 " 和平 ";我们记得,2018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生效," 默哀一分钟 " 的倡议列入法规中;我们记得,2017 年,南京成为中国首座、世界第 169 座国际和平城市。
牢记历史,就要穷尽努力搜寻更多的证据,垒砌成记忆之山,抵御对历史的遗忘、怀疑和曲解。我们看到,来自世界多地的新证据还在不断增加,对于南京的情感连接也在不断深化。新华社的报道告诉我们,美国当地时间 12 月 10 日,旧金山举行了 " 南京祭 "。自 2014 年以来,海外同步悼念活动渐成惯例,参与队伍不断壮大,从几个国家几个侨社团,到如今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160 多个侨社团。
一座城市的眼泪,被世界收入眼帘;一座城市的坚守,令更多的人感动。
时间走得很匆忙,转眼之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渐次凋零。截至 12 月 12 日,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 38 人,活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步入人生暮年:夏淑琴 94 岁、艾义英 95 岁、刘民生 89 岁 ……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念之扼腕,念之惆怅。感念每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年复一年的讲述,感念每一个名字背后正义凛然的书写。
今天,让声音的内核永不磨灭,让和平的信念永不动摇,成为我们的共同心愿和追求。
唯有如此,十年之后,我们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历史。
十年,是仪式,是信念,是人心。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