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发布《农村集体聚餐风险提示》 ( 以下简称 " 风险提示 " ) ,引起争议。其中提到,农村集体聚餐 5 桌以上的,举办人应提前 10 日内报备,还就聚餐规模提出分级指导,对承办厨师及帮厨人员要求持有效健康证上岗,并对聚餐场所环境、菜肴加工制作、聚餐食品采购和来源等提出明确要求。
必须承认,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防范相对薄弱,居民食品安全卫生意识相对较差,云南出台相关政策初衷是好的。" 风险提示 " 从菜肴酒水采购源头、制作过程、加工人员等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环节,加强设防、堵住漏洞,最大程度保障农村居民 " 舌尖上的安全 "。
有网友提到,农村集体聚餐时,新鲜自采野生菌菇、农家自制腌制品、自己酿制的酒类等,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且也出现过事故。以前属于监管灰色地带,农村居民主动接受管理意愿也不足。现在云南有针对性出台了政策,是一大进步。
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政策管得太宽太细。有人指出 :" 不去查源头,为什么不合格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监管源头才是根本。"
双方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对于 " 风险提示 ",公众既要看到积极和善意的一面,也要看到一些政策措施确实有点机械教条。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卫生监管,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异议在于怎么管。农村集体聚餐,通常是因为婚丧嫁娶等在农户家里举行,请来的食客多是亲戚朋友,像餐馆饭店那样来管理,既不合适也没有必要。要抓重点和关键,比如食品来源,决不让来历不明、卫生安全无保障的菜品上桌。" 风险提示 " 某些条款显然过于苛刻,比如要求帮厨人员也要持健康证上岗。要知道,农村帮厨很多都是亲戚邻里之间义务帮忙。片面要求持健康证上岗不切实际,也很难操作。
因此,对农村食品安全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必须考虑可行性。一方面,原则问题上不能放松,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确保政策措施落地。如果管得太细,反而难推行,到头来不是形同虚设,就是容易引发矛盾,政策制定的善意因此被架空了。建议云南相关部门对 " 风险提示 " 做一些简化、优化,确保政策契合民意,为农村食品安全构筑坚实屏障。
现代快报评论员 曹玉兵
(校对 周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