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3 日,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暨《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首发式在南京举行。
△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为《文丛》首发揭幕
为加强江苏青年批评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国推出一批有实力的青年批评家队伍,去年,省作协推出 " 江苏首批青年批评拔尖人才 " 名单,沈杏培、何同彬、李玮、李章斌、叶子、韩松刚、臧晴、刘阳扬等 8 位 80 后青年批评家入选。此次活动首发的《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即是 8 位入选批评家的文集,《文丛》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担任编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和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担任总顾问。
△ 郑焱(左一)为《文丛》作者颁发入选证书
推出青年批评拔尖人才,构筑文学评论高地
郑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江苏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他说,一直以来,江苏评论家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积极参与文学现场,提出一系列对文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问题,与作家之间建立起了肝胆相照的 " 诤友 " 关系。通过今天的会议,希望在座批评家能够多关注江苏文学的发展和江苏作家的作品,也希望各位青年批评家继续秉持在场意识,在坚守学术素养、保持学术定力的同时,兼顾文学批评的学术性、在场感和时效性,提出真正有影响力、有时代价值的文学话题,努力打造学术精品,承担青年一代批评者的学术使命。
△《文丛》首发现场
毕飞宇在讲话中分析了中西方批评传统,西方的文学批评一开始就是学院派,站在文学创作的对面。中国文学批评是天才式、开放式、散点式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批评一方面继承传统资源,一方面吸纳西方理论,逐渐形成了今天文学批评的基本局面。上世纪,江苏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坛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比较而言,目前江苏的文学批评力量还有待提升。省委宣传部和省作协十分重视青年批评家培养工作,但批评家的成长周期很长,需要相当长时间来做好语言准备、哲学准备、思想史准备。80 后青年批评家的出场让人惊艳,他们外语素养良好、理论储备丰厚,但问题似乎就是缺少了一点自然阅读,有时对小说的判断会有偏差。他在讲话中强调价值和美学规范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希望青年批评家 " 建立并使之恒定一种价值观,建立并使之恒定一种美学理想 ",在跟踪当前哲学思想潮流的同时,也要学会走进小说,和小说的世界发生深度勾连。
徐宁代表省委宣传部向《文丛》首发和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她说,江苏有一支庞大的文学创作队伍,也有一支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引领力的文学评论队伍,两支劲旅相互砥砺、共同成长、彼此成就。2016 年以来,江苏先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将 " 评论引导力提升行动 " 列为 "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 七大重点行动之一予以推进。徐宁强调,当前,江苏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文学批评工作者大有可为,希望全省批评家把牢正确的批评导向、站稳人民的批评立场、发扬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构建创新的批评话语,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质量批评成果。
批评队伍青蓝相继,三代批评家同时在场
2017 年,江苏为老中青三代共 20 位成果突出的文学批评家,编辑出版 20 卷本的《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丛书》;6 年后,《江苏青年批评家文丛》在同一地点首发,某种意义上显示了江苏文学批评的传承与接续。"《文丛》出版,是江苏文学批评界中坚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江苏青年批评家的一次整体亮相。"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介绍了丛书出版过程,"《文丛》批评范围涉及当代文艺思潮、当下文学现象、经典作家、经典文本、诗歌、非虚构、网络文学、文学传播等各方面,其出版是江苏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成果和收获。"
△《文丛》出版是江苏青年批评家的一次整体亮相
当天,丁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方忠等老一辈江苏批评家来到现场,一同见证了丛书的首发仪式。
《文丛》作者代表何同彬在发言中回顾了个人 20 年来的批评生涯:从 2023 年完成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文章,到 10 年前作为 80 后批评家 " 集体亮相 "。" 对我而言,能够入选青年批评拔尖人才并出版这样一本评论集,意义并不在于一个新的荣誉或成果,而是借此回望自己以及这一代评论家们成长蜕变的轨迹,发现自我与江苏文学批评传统、与自己的初心之间的距离。" 何同彬表示," 今后要重拾信心与勇气,肩负起我们这一代批评家的责任,我们的批评态度和文字应该与环绕我们的复杂现实相称,以振拔出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专家代表王尧对 8 位批评家的风格逐一点评:何同彬内心温暖而文字锋利;沈杏培在作家作品论和专题性研究方面作了相当努力;李玮从纯文学研究转至网文研究,力图建构网文自身的文化逻辑;李章斌的学术背景丰富,视角和思考每有独到之处;韩松刚在江南小说研究方面用力颇深;臧晴和刘阳扬能将自身性情注入理论研究,常有独特发现。同为批评家,王尧以三点建议与青年批评家共勉:始终保持对文学批评的敬仰,不断加强对复杂文体的处理能力,让文学批评理论跟上时代变化," 其实,我们这代批评家甚至再上一代批评家也还在写作,在这个意义上,老中青批评家是同时代人,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现实。"
探讨文学批评方向,扩大文学批评影响
首发结束后,与会批评家参加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深入探讨新时代江苏文学批评的工作前景以及方向。
△ 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举行
" 对鲁迅而言,文学批评的作用不止于文学领域。" 朱晓进将文学批评置入历史语境,深入考查鲁迅的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意在廓清文学批评的功用。在他看来,鲁迅从事文学批评常以文学为切入点,进行 " 文明批评 " 和 " 社会批评 ",因而文学批评应至少着眼读者、创作、批评三个层面:助力读者的文学接受,助益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推动文学文化健康发展。
从鲁迅到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已跨过百年历程。比照文学批评作为 " 文明批评 " 和 " 社会批评 " 的功能定位,当下的批评生态是否仍有不足?与会批评家真诚反思了当前文学批评的诸多问题:缺乏锋利的、建设性的批评的价值危机;人性的、审美的、生命的文学在教条主义的叙述研究中被肢解的审美危机;文学批评局限于学院圈层的影响力危机。
江苏文学批评有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丁帆在会上分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界敢于直言的几件往事,倡导批评家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坚持,重建文学批评价值成为很多批评家的共同呼唤。" 在电子媒体高度发达的泛批评的时代,更需要批评的专业性。" 在丁晓原看来,坚持专业批评的初心使命和正确价值取向,是文学批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东吴学术》杂志主编周红莉从日常编辑工作出发,直陈时下批评乱象,认为一定要警惕过于新的批评,防止词语游戏或概念滥用;警惕消费性批评和颂体批评,批评者不应只关注成名作家和热门作家,而要静下心来沉淀,实事求是批评。
会议的另一聚焦点是文学批评的学院化问题,并认为这一问题在青年学者身上更为突出。" 我们这代人匆忙进入自己的职业场域,读研读博以后往往缺乏跟随兴趣、不为目的自然阅读," 沈杏培自我反思说,导致大家很多时候是为生存、为职称而读书而批评的。
由此,重构文论话语体系成为与会专家的理性共识和自觉诉求。" 像朱自清、徐志摩那样的批评,非常经典,但这样的话语体系在当下的批评文章中越来越少了。" 扬州大学教授张堂会感慨。张王飞也深有同感,他分享了毕飞宇、丁帆、岳雯的几篇文章,提出要加强新评论文体的探索,在评论文章中注入鲜活的感受。
部分专家强调,破除圈层化的文学批评,除了要改革文体话语,还要视野向下,关注实际生活;眼光放远,拓展研究空间。方忠就提出,批评家一定要深入了解当下中国现状,将之作为文学批评的坚实基础。东南大学教授张娟则主张将跨界研究作为连接文学与社会的桥梁," 普通读者在文学上不仅仅寻找审美感受,其实也在借助文学去接触、认识和感悟这个社会。"
" 文学批评要行稳致远,就要关注学理与感悟、理论与文本、世界与在地这三组关系," 苏州大学教授季进说,批评家不仅要有较好的文学史背景和理论修养,能和同时代作家,甚至整个文学史作家形成对话关系,建立自己的理论话语;还要跳出地域空间,关注江苏当代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的位置。
一切问题最终还是回归到价值问题。" 文学走向大众的过程,应该是保持文学批评的独立性走向大众的过程。"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说,批评家应该同时面向文本和生活," 回应这个时代尊重人、重视人的尊严的要求,是批评家必须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此外,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黄德志从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组织推动、加强阵地建设、聚焦江苏作家四个方面,补充了加强文学评论工作的思考角度。
全省文学批评座谈会后,召开了江苏文学创研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宣布建立全省文学创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介绍交流了本单位本地区文学创研工作情况。(省作协于邦瑞 / 摄)
通讯员 俞丽云 现代快报 + 记者 陈曦
(校对 张红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