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敞的房间里,围坐电烤炉旁,与身旁的人讲着话。45 岁的张海燕像个孩子,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泪流满面,一会儿站起来在房间走一圈,一会儿静静地坐着。
12 月 28 日,六盘水市肢残人协会、水城区委宣传部、水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志愿者带着大米、食用油和羽绒服,和镇村干部来到张海燕家里,为她送来暖心的问候。
" 我认得你,你来过我家。" 虽然无法很清楚地说话,但是张海燕非常乐观开朗,看到帮助过自己的人,她主动和他们说笑起来。
张海燕家住土发村李家寨组,自幼患轻度言语障碍,二十多年前,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她双腿高位截肢,从此只能靠双手支撑在 " 行走 "。建档立卡脱贫户张海燕和丈夫育有一儿一女,由于她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家里的生活重担几乎落在丈夫的身上。几年前,她的丈夫因病离世,她不得不用瘦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
2021 年 6 月,在市政协、区民政局、区残联等部门的关心下,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研讨论证,张海燕被送往水城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穿上为她量身定制的假肢,张海燕在康复中心进行了四个多月刻苦的康复训练,实现了重新 " 独立行走 " 的梦想: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用 " 双腿 " 走路了。
" 海燕,天冷了,我们给你带了几套新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
看到大家带来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张海燕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不太清晰的话不断地说着 " 谢谢,谢谢 "。她指了指身上穿的红衣服。
" 她喜欢穿红色。" 村干部解释道。
" 有,有,快去车上拿一套红色的来。" 区残联志愿者随即从车上又拿了一套红色的羽绒服," 来,换着穿。"
" 张海燕特别爱干净,没装假肢以前,每次从外面回来,她都要洗完手才坐在板凳上。" 土发村委会副主任李二红说。" 如今,她儿子到浙江打工去了,女儿还在读小学,寄宿。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安排村干部来为她打扫卫生、理发和修剪指甲,还要专门安排女同志来帮她烧热水洗澡。"
" 她用不来这些电器,曾经被烫着。" 李二红指着墙上挂着的热水器,热水器是区残联在张海燕家实施的无障碍改造项目之一。此时,热水器的插头已被拔掉。" 她洗澡需要热水时,我们村里的女志愿者才会来帮她插上热水器的插头。"
齐耳短发,身着红色羽绒服的张海燕显得很精神,笑着不住点头。
一名志愿者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点开一段视频。那是以张海燕康复训练为素材的微电影《青山如画》,片中,她被 " 骗 " 到现场本色出演。
" 这个是我。" 播放到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片段时,张海燕指着屏幕道,泪水瞬间从她的眼眶流了出来。
" 海燕,你最厉害了。" 志愿者们纷纷鼓励张海燕。
" 是!我能走,我走给你们看。" 说着,张海燕抹了抹双眼,从椅子上下来,晃晃悠悠地围着房间走了一圈。
回到椅子上,微微喘着气,张海燕的脸上恢复了天真的笑容。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水城区各相关部门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区残联结合主责主业,聚焦残疾人群体 " 急难愁盼 " 问题,不断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力度,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持续为残疾人幸福指数 " 加码 ",让残疾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
张海燕开心地告诉大家," 你们看,我现在走得越来越好了。今天天气好,我还自己洗衣服,晾衣服呢!"
为更进一步改善张海燕的生活环境,区残联还为张海燕的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张海燕家中热水器、橱柜、灶台、餐桌、扶手及一系列家具一应俱全,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 " 新生活 "。
如今,张海燕已经渐渐适应自己的新生活。四年级的小女儿乖巧懂事、学习努力,周末还会回家帮忙做家务,在浙江湖州打工的儿子李兴维也打算回到家乡,陪伴母亲和妹妹,共同开启属于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
水城融媒记者 朱芸
编辑 周欢 / 编审 邓文盈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