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4-01-04
兰州特色小镇巡礼丨振兴传统文化,助力和美乡村建设!西固区柳泉镇多举措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王公感言催马到,弟子动心寄书来 "…… 步入西固区柳泉镇的碑林,如同走进了传统文化的展示台,50 多通个性张扬的碑文,充满着乡土气息,是民族风情的标志性人文证记。

" 柳泉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文人书画家不少,需要保留下来的东西很多。柳泉碑林的建造,是柳泉人崇尚文化、追求艺术的象征,也是柳泉人创造生活、亮丽人生的标志。" 柳泉镇党委书孙尚德说。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弘扬和发展当地文化事业,以 " 知识兴农 " 的目标积极推进 " 文化柳泉 " 建设无疑是一个必要而迫切的愿望。

戏曲文化展览馆、八门拳传习所、经典书库等一个个文化阵地,是柳泉镇人民文化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

今年 60 岁的东坪村村民陈大万是省级非遗 " 铁芯子 " 的传承人。陈大万告诉记者,铁芯子是社火中最显眼的艺术。一台 " 铁芯子 " 是一个戏剧故事的经典部分,独特的造型,令观众看了回味无穷。相传," 铁芯子 " 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柳泉 " 铁芯子 " 制作也有 80 多年的延续历史,根据形势的需要,灵活多变,有 20 多种,在表演中不断改进,容易被人们接受。

而另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兰州八门拳 " 西固区传习所也在柳泉镇东坪村文体广场挂牌成立。" 八门拳 " 源于明代,已流传 600 多年。兰州是 " 八门拳 " 盛行之地,曾经涌现过很多威震武林的高手,其中柳泉镇的刘金祖老先生就是一名佼佼者。

柳泉镇人民的文化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书法、绘画、剪纸、戏曲演唱、电影展播以及各种体育活动,这些在城市较为完善的社区里都很难开展起来的活动,却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好几年,并且每年的活动达十余次。在简陋的舞台上,诗歌朗诵、书画比赛、戏曲弹唱、剪纸、画脸谱等娱乐活动俨然是一幅世外桃源,惟妙惟肖的脸谱、剪纸,婉转动听的音乐戏曲,让村民陶醉其中。

近年来,柳泉镇先后获得 " 甘肃省文化先进乡镇 "、 " 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 等荣誉称号,而撑起此项大誉桂冠的根基之一,是投资 20 多万元,建成的占地面积 100 平方米的村非物质综合文化展览馆,将红色收藏、科技发展、地域风情、戏剧脸谱、民俗传承、农耕文化、书法作品等 5000 余件藏品收藏于馆,供村民和游客观赏,激励广大村民住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在文化的推动下,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该镇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6 支,志愿者 1068 人,立足群众需求,从理论宣传、法律服务、扶危帮困、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着手,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乡风文明向善向上。

孙尚德表示,创建和美乡村,需要文化活力。全镇将着力提升民俗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孔圣文化园、铁芯子传习所、八门拳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农耕体验园、非物质综合文化展览馆、铁芯子传习所、戏剧文化展览馆、碑林、孔庙、明德园等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打造旅游特色线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历史文化聚集地,着力打造 " 一村一项目 " 特色品牌,发展马饮沟生态园、生态小游园、漫坡头梯田、八门拳和铁芯子、" 梨花诗会 " 等精品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文 / 图

一审丨马丽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