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无强冷空气影响,大气相对静稳,1 月 4 日早晨江苏大部分地区出现浓雾或强浓雾,最低能见度仅 39 米。未来三天,全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5 日早晨沿淮及江淮之间部分地区有雾或浓雾。预计 7 日冷空气到货,早晨的大雾才能彻底散去。
从强浓雾到蓝天,解锁两种天空模式
一觉醒来,大雾弥漫,高层户外更是被一片白茫茫笼罩,江苏省气象台 1 月 4 日一早已升级大部大雾橙色预警,南京局地甚至发布今冬首个大雾红色预警,大部分地区出现浓雾或强浓雾,局地出现能见度小于 50 米的特强浓雾。
不仅是南京,4 日早晨至上午,淮北、江淮之间中西部和沿江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浓雾或强浓雾,局地出现特强浓雾,最低能见度前三位分别是:镇江市丹阳 39 米、常州市区 41 米、泰州市泰兴 46 米。截至上午 10 点,全省能见度仍旧不太理想,沿江西部局部地区不足 200 米。漫天大雾遇上早高峰,开车、骑车、走路都要减速慢行。雾天行车,请打开雾灯,谨慎慢行。
受雾霾影响,江苏所有高速公路封闭。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运行一度受到影响。好在随着阳光上线,大雾散去,久违的蓝天重新上线。
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也分析称,4 日早晨安徽和江苏西部出现能见度小于 200 米的特强浓雾,江苏东部能见度要好不少,大多在 1 公里以上。但是空气质量却是西部的特强浓雾区更好,显然这是洁净的大雾,而东部的轻雾区应该是有霾的成分的。可以据此断言,到下午西部的特强浓雾区能见度会明显改善,超过东部能见度改善的程度。如果温度够高,浓雾甚至会完全散去,天空会通透。
晴好回温,但早晨大雾继续相伴
秋冬季本是雾多发季节,中央气象台于 4 日 18 时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长三角区域北部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有轻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4 日至 6 日的夜间至上午时段,江苏、安徽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天气,部分地区有浓雾或强浓雾。省气象台预报显示,5 日早晨沿淮及江淮之间部分地区有雾或浓雾。
本周日前全省以晴天为主,5-6 日白天气温继续回升,5 日最高温度:沿江和苏南地区 13 ℃左右,淮北地区 9~10 ℃,其他地区 11~12 ℃;最低温度:江淮之间西部和沿江苏南地区 -1~0 ℃,其他地区 -2 ℃左右,部分地区有冰冻。6 日最高温度:沿江和苏南地区 13 ℃左右,淮北地区 9~10 ℃,其他地区 11 ℃左右;最低温度:沿江和苏南地区 0~1 ℃,淮北北部地区 -3 ℃左右,其他地区 -2~-1 ℃,部分地区有冰冻。
预计 6 日夜里新一轮冷空气到货,此轮升温势头将得到遏制。7 日早晨最低温重新跌破冰点,沿淮和淮北地区 -6~-5 ℃,有冰冻,东南部地区 1 ℃左右,其他地区 -3~-2 ℃。最高温度也仅有个位数,淮北地区 4 ℃左右,沿江和苏南地区 7~8 ℃,其他地区 6 ℃左右。未来一周,全省空气质量周前期以轻度污染为主,周后期以良 - 轻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 PM2.5。
" 预计未来两天,大气稳定状态还将持续,雾霾天气还将出现。" 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鹏表示,5 日 -6 日早晨还将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低能见度天气,预计 7 日前后新一股冷空气影响南京,能见度将有所好转。
【延伸】
淮安年均雾日数最多,苏州最少
雾是悬浮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大量微细乳白色水滴和冰晶的可见集合体。根据能见度的大小,可分为轻雾、大雾、浓雾、强浓雾和特强浓雾 5 个等级。大雾预警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红色预警是最高级别。
△月平均雾日数
从江苏省气候中心 1961 年 -2021 年统计数据来看,江苏的雾最爱秋冬出没,11 月独占榜首,月平均雾日数达到了 4.1 天;第二名是 12 月,3.9 天;第三名是 1 月,3.8 天。据悉,秋冬季节近地层空气流动性较弱,有利于雾和霾的形成。特别是近年来,秋冬季节冷空气过程明显减少,有利于雾霾出现。虽然降雨和降雪对大气中的雾霾能起到清除和冲刷的作用,但近年来秋冬季降水日数也呈现减少趋势。
△年平均雾日数
另外,根据统计,全省范围内,年平均雾日数最多的地方是淮安,达到了 49.5 天,苏州最少只有 18.6 天。
还要警惕团雾,高速 " 隐形杀手 "
1 月 4 日早晨,上海 S3 沪奉高速近沪南公路出口处,出现多起多车碰擦的交通事故,车辆受损严重,所幸无人员伤亡。据浦东公安的警情通报表示,引发这次事件的元凶正是团雾。
团雾是秋冬季多发于高速公路附近的小型天气系统,是水平尺度仅有数百米乃至数十米的雾气团。其往往形成于夜间或清晨的无风环境,形成时间很短而且范围太小,往往难以精细预报。团雾外部通常天气晴朗,而内部能见度却突然下降到非常低,只有十几米甚至几米,因此会给高速公路行车带来极大威胁,近年来已经造成多起连环交通事故。
团雾区域性强、预测预报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团雾会导致能见度的突然变化,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极具危害性。如果行车中与团雾相遇,千万不可硬碰硬,切记要减速、躲避。
△雾天行车措施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红艳 / 文 徐洋 / 摄
(部分图片来源:江苏气象官方微博)
(校对 张静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