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 2024,回望 2023,你是否觉得许多时间虚度了?不论是减肥、阅读、早睡、学英语 …… 不少人已经立下新年 Flag。如何让目标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90 后独立开发者张浩和伙伴 Leven 开发了一个记录专注时间的 App —— " 时间印迹 ",记录专注在每一项事项上的时间,充分了解自己,更好地监督自己,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建议设置目标
记录专注,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 这不是个效率类 App,更像是生活记录类 App,让你清晰地看见时间都花在哪里,从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缓解焦虑。" 张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他举例,如果有阅读习惯,点开 App,设置好目标(如想要看的书籍),读的时候开始计时,读完就勾选 " 已完成 "。完成一个计时后,还可以为这个计时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本书上花了多长时间。类似可以设置的习惯还有工作、喝水、学习等等。
△想要填满的热力图
此外,App 还有一些特色功能。可持续滑动的时间线,一目了然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单个习惯的热力图,看见热爱与坚持。" 数据可视化 " 和 " 数据 " 的角度看在某个习惯上的努力。同时,还有倒计时和番茄钟等小工具,搭配时间管理使用。
从手账中治愈自己,开发 App 疗愈别人
张浩曾是一名 UI& 视觉设计师。一切的变动发生在 2022 年,他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裸辞。" 我是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人,有段时间开始在平板上手写笔记,记录自己的一天,统计每件事花费的时间,然后总结自己的感想。" 就这样简单几步,他感到自己被 " 治愈 " 了。但操作起来麻烦又耗时,并且即用即抛,不会再回头看。
△焦虑被时间日记治愈
在尝试了各种 App 后,他决定开发一个完全符合心意的 App。既可以记录各个习惯的时间,同时还要有时间线、全局习惯数据,简单的日记功能等。做 App 需要写代码,而他自己只是设计出身,于是拿着设计稿去技术开发者聚集的平台上找 " 搭子 ",并且幸运地在评论区找到了常驻武汉的全职程序员 Leven,App 开发则通过远程协作的方式完成。
不过,开发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本来想的是 4 个月左右完成开发,但最终还是拉长到了一年。" 在 App 上线前一个月,他搬去了武汉,和 Leven 合租了一段时间,抓紧一切时间筹备开发测试。" 虽然我们都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了,但一起为 App 开发努力的时间,很像高校创业的氛围感。" 终于在 2023 年 5 月 23 日," 时间印迹 "App 正式上线。目前,已经完成了多个版本更新。未来,他们对于这一 App 还有更多细节优化计划,包括更改时间显示方式,开发苹果手表端可用的 watchOS 版本等。
花 56 个小时刷视频,用这时间能看 7 本书
App 上线后,只在小众范围内流行。张浩得知,不少用户通过专注时间的统计发现,做有意义的事用的时间比想象中少。
△看看自己的习惯数据
"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在 B 站刷视频。有一天偶然发现 App 热门习惯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刷视频,一个月花了 50 多个小时。" 张浩发现最大的改变在自己身上。" 当时就在想,我怎么花了这么多时间在看视频上。反思一下好像并没有得到太多快乐。有时候看到搞笑视频,哈哈笑一下就过去了,只是为了放松一下。" 他与自己的阅读习惯记录做了个对比,一本书的阅读平均时间是 6-8 个小时。如果看视频 56 个小时,换算下来,这时间能看 7-9 本书。" 我自己更偏向于阅读的方式来充实自己,帮助自己深度思考,我就会调整自己的习惯。"
他认为,这是和其他目标管理类 App 最大的不同。" 不是 App 在拽着你往前走,完成已设定的目标,而是靠内驱力来养成习惯。" 他特别提到热力图的功能,让人有一种想把它填满的冲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
张浩给 " 时间印迹 "App 定义为 " 记录专注,预见未来 ",记录得越多,往回看的时候,就像翻书一样随意穿梭,了解过去的自己,从而为未来做准备。
现代快报 + 记者 蔡梦莹 受访者供图
(校对 胡涛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