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73 年 11 月在《解放 日报》副刊《朝花》发表处女作《车辙——寄自农村的信》以来,作家夏坚勇以其深邃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现代感知,在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体均收获了众多文学果实。恰逢夏坚勇创作五十周年,2023 年岁末,《钟山》杂志社、译林出版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夏坚勇 " 宋史三部曲 " 研讨会。
" 宋史三部曲 " 包括《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三种,均首发于《钟山》杂志。" 三部曲 " 分别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真宗大宋祥符元年这三个深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段作为叙事节点,从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三个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入手。叙事时间横跨两宋,举凡风俗、物价、科举、艺文、官制、改革、茶政、马政、度牒、驿传、地理、气候、天象、产业、外贸、宗室、外戚、官员,巨细靡遗,生动反映两宋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堪称文字版 " 清明上河图 "。在历史大散文的写作中,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如何兼顾历史事实与价值判断?如何在历史中观照当下?夏坚勇的 " 宋史三部曲 " 无疑为写作者提供了极佳的范本。研讨会上,省内外学者、批评家就该作展开了丰富深刻的讨论。
△研讨会现场
人与史的相遇,诗与史的结合
作为历史非虚构文本," 史实 " 无疑是夏坚勇展开叙述的基础。七十万字的 " 三部曲 ",夏坚勇极有耐心地写了十年,从朝廷正史《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到宋人笔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再到多种稗官野史,夏坚勇熟读 40 余种宋书,立足于扎实的文献爬梳工作,描绘了一幅从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与君臣制衡,到勾栏瓦肆、引车卖浆乃至风月男女的市井百态,内容上至天文地理、皇亲贵胄,下到黎民百姓、贩夫走卒。
△ " 宋史三部曲 " 夏坚勇 著 译林出版社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 宋史三部曲 " 注重政治生活、朝廷生活与市井生活相结合,历史人物与平民百姓相结合,历史的大事件与日常的生活细节相结合,从而游刃有余地还原了历史。" 历史人物写得尤其好,有温度、人性、情感、个性,将历史人物从概念化的印象、符号化的标签和固定历史记忆中解放出来,有了有血有肉的生长性和纠结矛盾的复杂性,摒弃了简单的道德判断。这些人物有了人性的逻辑、行为的逻辑、性格的逻辑,作家有意识地把原先在历史的尘埃中被遮蔽的部分挖掘了出来。"
△吴义勤
" 夏坚勇的历史散文被大家认可,应该说他在‘诗与史结合’方面确实做到了值得认真分析的高度。" 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指出,鲁迅曾评价《史记》是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说明好的历史散文要做到两点,一是历史,二是诗," 作者要有很高的史学修养,要有史家的眼光、学识、态度,对历史人文的评价、对历史朝代的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等。同时,因为是文学,必须有诗人的态度,有诗意的表达能力,还要体现文学本身的魅力。这对写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考验。"
△阎晶明
浩瀚的史料其实一直都在那里等待着写作者的采撷与创作,为什么相同的史料,唯有夏坚勇创作出了 " 三部曲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这首先源于夏坚勇在史料运用方面有着开阔的视野," 用怎样的‘史’最后能得出怎样的‘实’?如果材料用得不对,可能得出的‘识’就是不一样见识。所以我特别关注夏老师使用怎样的材料,夏老师使用‘史’时特别开放,民间史料、文人笔记都纳入‘史’的范围。" 同时,只有夏老师这样有骨气又有趣的人与这些史料相遇,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有了这样的人再去看那些‘史’,人与史的相遇,才形成这样的观念、思想、立场,也就是史实。如果人与史的相遇不是这样的,那肯定得不出来现在的见识。"
△何平
实际上,从 " 三部曲 " 选择的切入事件和时间点:岳飞被杀、庆历新政、宋真宗东封,便足以显出夏坚勇的历史功底。" 孟子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思是看大江大河要看它的波澜转折处。"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谈到," 三部曲 " 选择这样特殊的切入点,其实就是夏坚勇对史料和史实有着自己的辨析,对历史上的转折点有独特的感悟和洞见,并且将这种看法和洞见贯穿于叙事中," 难得的是,他抑制了个人意见的泛滥,很多文化大散文的局限性就是望文生义、天马行空。"
△谢有顺
" 夏坚勇找到了另一种保存记忆、反抗遗忘的方式。"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指出," 大写 " 的历史一直在向上和前进,最多呈现出波浪式,那么 " 小写 " 的历史应该怎么写?" 所谓道在日常,夏坚勇抓住了日常,让情和理进行博弈,这是三部曲在叙述上呈现出的新的文体风格和面貌的重要元素," 张学昕说," 夏坚勇的笔调轻松、宽容、调侃,并且一直保持着与历史平行的视角,他把帝王也视为一个普通人来猜想,所以他的表达也呈现一种与历史平等的责任。‘小写’的历史要写出历史中真实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灵魂,让历史变得有温度,让读者回味和感受到一个人现实的处境和现实的选择。"
△张学昕
从宋史中取火照耀当代
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毫不客气地指出,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史,成为一种消费对象," 中国古代史料太丰富了,随便找几条就可以写出文章。严肃一点的有,戏说的就更多了,大部分比较粗俗,没有价值观点。" 王彬彬认为,夏坚勇作品的魅力也在于写作者的价值观点," 作为一个文学家,他以文学方式呈现出来的叙述与历史学家学术专著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根本的差别是纯粹的历史学家关注的是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而文学家关心因果关系背后的人性因素,各种重大事件中人性的不同表现,这是文学作品独特的价值。"
△王彬彬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看来,历史写作和文学创作最高的便是道德判断,而夏坚勇在三部曲中塑造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这是非常难的。" 历史写作中很难以今天的方式再介入古人的历史中做道德判断,但我时时刻刻感受到夏老师对岳飞的喜欢,这种讲述是夏老师作为一个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评价岳飞是自己的掘墓人,岳飞太干净了,与世不同,最后自己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些判断非常有意思。"
△李舫
" 夏坚勇的贡献在于把历史最大的现代化,历史要不要现代化?历史能不能现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还是不是历史?" 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认为,夏坚勇的创作回答了这些问题,而用《钟山》主编贾梦玮的话来说,夏坚勇的写作是 " 从宋史中取火来照耀当下 "。夏坚勇的借 " 史 " 还魂,让范培松想起了鲁迅的 " 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 "," 鲁迅发明了‘壕堑战’,夏坚勇发明了借‘史’还魂,‘宋史三部曲’有一个共同的魂,那就是反对封建主义专制。他执拗地反封建主义的专制,就是要把他的散文作为一面镜子。所以夏坚勇的散文是一种历史的大格局,我喜欢夏坚勇的历史,其中有一种气。虽然他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是仍有金戈铁马之气,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范培松
关注历史,观照当下,归根结底是要探索人性。暨南大学教授贺仲明谈到," 历史关注的主要是规律、制度等器物层面的东西,文学更多关注的是人。夏坚勇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各种各样的人在权利面前,生存的渺小和无奈,他有着充分的感慨和揭示,并且有着超越时代的思考。他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揭示权力对人的异化,其中包括对皇权和特权的批判,对普通老百姓的同情。这体现出他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是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
△贺仲明
提供历史大散文创作新范式
诚如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郑焱所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历史大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跨越了文学与历史学的界限,融汇了叙事的艺术性与史实的严谨性,而 " ‘宋史三部曲’无疑是这一文体中的瑰宝,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邃的思想探索和精致的文学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大散文创作的新范式。"
△郑焱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提出,如果将历史散文视为散文文体的一种,那么散文能否虚构?" 我们当然认为散文是不能搞虚构,特别是历史散文。但想象与真实是不冲突的,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对某些细节、心理的东西做想象,在这一点夏老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既是史,也是诗,想象起了特别大的作用。" 此外,王尧提出," 宋史三部曲 " 的历史是由南宋写到北宋,是逆着历史顺序的,但夏坚勇将时间视为一种叙事方式,如何布局、如何选取横截面都为写作者提供了方法参考。同时,夏坚勇的叙述语言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叙述和描写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言,还有很多的议论、反讽、幽默。语言特点是既有诗,也有散文,还有小说,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史学。"
△王尧
" 宋史三部曲 " 让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想起了三句话,分别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的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以及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 " 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张光芒阐释,夏坚勇进入历史写作时,首先有着当代的立场和价值观,其次,他特别重视历史背后的逻辑,重视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夏坚勇的笔下,人性的欲望,男男女女的权利,那种嫉妒,带有恶的,带有非理性的很多东西,在历史的关键点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光芒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特别提到,夏坚勇这一代写作者走过上个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建构起的价值观和文化自觉,与年轻的散文家写历史的方式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在年轻作家的文章中看不到 " 大 " 的和 " 硬 " 的东西," 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在年轻代际里,历史尤其是宏观的大历史是缺席的。我们以后如何写历史,特别是大历史?这是夏坚勇这么多年散文创作,包括 50 年的文学创作生涯给年轻人的启发。"
△何同彬
" 文学是我维护尊严的铠甲 "
研讨会上,夏坚勇从吴义勤和郑焱手中接过了 " 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杯 ",与夏坚勇相识多年的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丁帆笑言,"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灿烂的笑容。"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左),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右)向夏坚勇颁赠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纪念杯。
关于历史写作的虚构问题,夏坚勇回应,他认为 " 上面和下面力求真实,中间可以想象 "," 上面大的东西,大的历史事件、大的历史环境,比如《东京梦寻录》开头那场宴会史料上有记载,是真实的,宴会上发生的大事是宋真宗用一坛珍珠向宰相王旦行贿,这也是真实的。小的东西也追求最细致的真实:宫廷宴会的礼仪是怎样的?怎么上菜?喝什么酒?吃什么菜?大臣怎么向皇帝敬酒?皇帝如何赐酒、赐画?还有是半真半假的,解语杯这个细节当时是确实存在,但宴会当晚真宗皇帝有没有赐解语杯是我虚构的。"
△夏坚勇
回顾五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夏坚勇深情地表示," 夏坚勇这个名字对中国文学来讲是微不足道的,少了这个人,多了这个人,对于中国文学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对我个人而言,文学就是全部,就是百分之百。文学让我这几十年过得很充实快乐。" 夏坚勇回忆从小因为家庭和历史的原因,他有自卑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生存能力比较弱势的人,会遭遇很多的无奈," 但文学是我维护尊严的铠甲,我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以很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不着看人和人的脸色。我在写作时,有种一个人一支笔浩浩荡荡之感,是文学给了我自信和自尊。从这点出发,我身体还很好,将来还要继续写下去。"
△与会嘉宾合影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垚仟 《钟山》杂志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