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3》,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西安、苏州、合肥,长三角地区占据 " 半壁江山 "。报告显示,贵阳在 101 个国家创新型城市(首次含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4 个直辖市)中,位列第 27 位,创新能力指数为 59.64。同时,贵阳上榜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及排名
↓↓↓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
报告介绍称,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科技部每年从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等五大维度 30 项指标对创新型城市进行综合评价。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报告首次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4 个直辖市纳入评比,参评城市总数由 97 个增加至 101 个。
报告指出,从创新能力看,我国城市创新能力呈明显的 " 长尾分布 ":75% 的城市创新能力得分在 60 以下,仅 10% 的城市创新能力得分超过 70,其中创新能力得分超过 80 的城市只有两个(北京和上海)。报告称,这说明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越是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往往越容易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所有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发展上 " 齐步走 " 是不合理的,会导致创新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各城市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突出自身优势特色,明确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创新贵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落实科技创新 "3+3" 部署,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水平,把贵阳贵安打造成全省创新中心。
记者从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获悉,截至 2023 年 12 月 16 日,贵阳贵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1337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33 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16 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172 家、孵化器(众创空间)达 126 家,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 18 家。
日前,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贵阳市科技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2021 — 2023 年贵州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单位 " 称号,为贵阳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直部门。
近三年来,贵阳市科技局通过提供 " 千企面对面 " 服务、梯队培育、重点扶持等方式,形成 " 科技型孵化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 " 链式培育模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壮大群体规模。
▲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无人驾驶小巴
贵阳市科技局通过研发奖补资金扶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实施 " 揭榜挂帅 " 攻关等举措,多向施策。完善企业研发服务机制,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专场培训、惠企政策宣讲等,以评促训,精准对接匹配企业需求,充分挖掘企业的创新潜力,科技投入渠道不断丰富,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和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新型工业化要靠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支撑保障。贵阳市科技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紧扣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全省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与 " 十校十院 " 交流合作,促进更多创新关键要素向贵阳贵安产业、企业集聚。
截至 2023 年 12 月 16 日,贵阳贵安 "1+7+1" 重点产业已实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覆盖,累计建成国家级(全国)重点实验室 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55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7 个,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5 家。
产业技术攻关是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 " 催化剂 " 和 " 加速器 "。贵阳市科技局始终致力于贵阳贵安 "1+7+1" 重点产业 " 卡脖子 " 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定系列实施方案,出台产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改革管理办法,努力寻求重点产业科技攻关新突破。2023 年探索开展的 " 揭榜挂帅 " 科技攻关,发榜项目涉及航空叶片制造、电光转换集成传输技术、电子元器件制造、大数据等多个领域。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应用的 " 关键一跃 "。贵阳市科技局通过扶持政策加码、项目实施加力、技术登记加推、对接服务加速,打通成果转化 " 最后一公里 "。共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5 家,实现省内外 2 万余项优秀科技成果数据共享,实施成果转化项目 120 项,支持科技资金 3269 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资 32716 万元。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 12137 项,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444.32 亿元。
此外,贵阳市科技局大力实施引、育、用、留 " 四大工程 ",通过人才载体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产业人才联动、创新创业服务等各类政策措施叠加,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
来源 知知贵阳综合自科技部、澎湃新闻、贵阳市科技局官网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