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市鲁班镇的生界村,位于仁怀市南郊,跨过盐津河一桥,即进入了该村境地,方圆约五平方公里,是丘陵地带,有玉溪河、盐津河环流在东、北两方,蜿蜒西去,注入赤水河。其中心部位是狭长平展的肥沃田园,名为生界村。聚居卞、陈、周、杨等几姓人家。约有两千多人。追溯历史,这里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仁怀县治的所在地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 1600 ) 平定播州杨应龙反叛之后,设遵义府、平越府,遵义府隶属四川,复设仁怀县。其时,仁怀县辖仁怀、土城、河西、赤水、丁山、小溪、吼滩、二郎、安罗、李博十个里,它包括当今的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县城设在仁怀里之留元坝,即今赤水市。此地位于赤水河下游,与四川合江县隔河相邻。由县城溯赤水河东岸而上,翻山越岭,道路崎岖,在交通梗塞的彼时,全靠步行,至遵义县界约需八日,又四日方至府城。由于县城边远,上令下达,民情上呈,诸多不便,势必改变如此现状。
▲清末仁怀县礼博里区划图
清雍正初年,仁怀县儒学训导陶淑李曾写有《设仁怀县议》一文,言及在平播之后的首任县令曹一科,曾议迁县城于各里之中的土城,因受当地望族袁氏之干扰未果。至万历末年,县令雍缔又议迁生界," 仁邑钱粮若干两,而上三里居其半 ( 二郎、安罗、李博 ) ,乃环拱于生界。夫生界威远卫故地,宜因其名设威远县 ...... 又以其余七里设仁怀县于土城,将欲申明,而流寇变乱,遂不果行。" 到清康熙九年 ( 1651 ) 县令王炳上呈迁县城干生界 " 生界,虽系陆路,然小山环绕,势若星罗,人民之所系,钱粮之所出,去府城三日,宜设县治于此。及画图详请,而黔滇多故,遂不果行 "。如此几经周折之后,据《清世宗实录》记载 : 雍正八年 ( 1730 ) 应云贵总督鄂尔泰之请,始将县城迁驻生界,移贵州遵义府粮捕通判驻仁怀旧城留元坝。
其时县令杜诠,鉴于此地水源缺乏,复相地将县城选建于安罗里之亭子坝,即今仁怀市城所在地。于清雍正十一年动工,到十三年建成迁驻。据民间传说,新建县衙大堂是从生界运土填实的。县城驻生界仅四、五年的短暂,但对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赋予一定的影响。
二、生界是威远卫故地
据前文陶淑李《设仁怀县议》一文中,县令雍缔议于威远卫之故地生界设威远县。仁怀是威远卫故地。据考,其说不一,贵州史学家陈国安、史继忠联名发表于《贵州文史丛刊》1981 年第三期的《试论明代贵州卫所》指出 : 卫所是 " 明代最基本的军事组织,又是军屯组织 "," 万历年间设置了威远卫 ( 治今遵义市 ) 。" 据莫友芝主编的《黔诗纪略》卷之一的明代按语附载莫犹人《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中指出 :" 平播后,遵义、仁怀间又置威远卫 ...。" 又据《仁怀军事志》记载 :" 平播后,于府城白田坝设威远卫 "," 威远卫以仁怀、土城、李博、河西、赤水、二郎、安罗等里地方头目所献田地设屯里十,置屯军 1200 名,屯军更班赴府城防守。"
基于上述诸说,作者推测,威远卫既在府城设有固定卫所,又在仁怀境内设立派出机构或指挥所之类的机关。那么,这个派出机关应设在何地为适当呢?生界是遵义府城成边要地。仁怀逼近隶属贵州的永宁、水西两大土司,其时,包括仁怀在内的遵义府隶属四川。上述的两大土司地域广阔,永宁土司包括叙永、古蔺等地;水西土司包括鸭池河以西的金沙、黔西、大方、毕节等地,盘踞既久,蓄积了较强的经济、军事势力,在平播后的明嘉宗天启元年 ( 1621 ) 永宁土司的头目奢崇明首难反明,攻陷合江泸州、遵义、直捣成都,自称大梁王。
其时,水西土司同知安邦彦起而响应,与水东土司宋万化和乌撒土司安效良联合攻陷贵阳,困扰达十月之久,安邦彦亦自称罗甸王。随后,明廷以重军和地方军事力量相结合平息奢安之乱。以前的茅坝地区是水西土司的属地,仁怀境内的李博里即鲁班、生界等地,其边境被永宁、水西蚕食侵占。而生界恰恰处于永宁、水西毗邻的要冲,此地从鲁班的御车地迤通北行直到生界。濒西则以赤水河为界,靠北又有盐津河环绕,山势峻峭,夹谷深邃,使生界与永宁土司属地古蔺边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凭藉这个优越的地理条件,克制来犯之敌。而且,生界离遵义府城步行三日即可到达。由此可以设想,守住生界即捍卫了府城的安全。据当地《陈氏族谱》记载,明崇祯三年,水西土司进犯遵义边境,遵义府曾分兵防守生界西北角盐津河南岸之底水关隘,在生界屯兵十年之久。其帅兵者是随刘梃平播时的郑益显,是遵义西南大儒郑珍的先辈。在生界西北角有一座突兀高耸的山峰,名为 " 大将点兵山 ",尚遗存一座坟墓,无碑可考。据上述各方面的史实推断:" 生界是威远卫故地 " 并非假说,应成定论。
三、科举昌盛的卞氏家族
卞氏,世居江东,是东晋明帝时忠臣卞壶之后裔,因避乱辗转迁徙,定居于四川江津,是当地望族。至明末大西军张献忠占据四川,时局混乱,于明亡清兴的 1644 年。再次迁驻生界,于兹 360 多年。卞氏是崇尚儒家忠孝仁义为传统教育的书香世家,迁住生界的第一代卞运昌,是前明禀生,未混迹官场,人称卞处士。他除具有忠孝节义、济危扶困、哺孤救媪的高尚风格之外,特重视对后嗣传统教育。据其慕志云 :" 课子严,中夜无膏,亲烧枯竹,燃光代炬,务毕课程,文名省起,科第蝉联。" 查其族谱,直到他以后的第六世,代代有科名,第一代卞祯,第三代卞庆藻,均中举人。
顺代往下查去,直到他的第六代还有恩进士、岁进士两名,廪生 15 名。最高峰是他的第四代卞云龙,乾隆戊申中举人,已酉成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改户部主事,管饭银库事,总办八旗现审处。嘉庆九年以后,补云南武定直隶知州,乡试内监,署理云南府、开化府同知,广西直隶州兼摄文山、师宗等县,历署开化知府,正议调丽江府,因丁母傅氏丧,辞官归里。嘉庆十七年服阕,赴部候补,行至安徽省城,患病辞世。时任安徽巡抚的同年钱楷,助之归葬故里,享年五十有一,敕授奉直大夫。此后,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前任云贵总督同年阮元为他撰写了墓表。墓表旌扬了他在从政期间廉洁奉公、办案公正、关心民瘼等诸多事例。在封建时代,也不愧为受民拥戴的好官。这里不加赘述。云龙嫡子应桂、清桂,庶子登桂皆禀生。
卞氏能科第蝉联六七代,在仁怀亦属罕见。其主要原因是代代相传重视教育的结果。云龙祖父卞庆藻,博通经史,在京师赎买典籍 60 余部,遗嘱云 :" 缩衣食之费買书,子孙其宝之。" 他启示了后代的奋发力学,不乏人才。郑珍在采编《播雅》时,曾搜载了卞庆藻的《问鹤》、《答鹤》、《鹤问》、《鹤答》七律四首,卞云龙《节妇李刘氏寿词》。郑珍在卞庆藻的小传中 , 曾说 :" 余曾至其家,四壁牙签。" 由此,可见斑。
四、热心公益事业的陈氏家族
陈氏,原籍江西临江县,其人黔始祖陈以荩,熟谙医理,善艺药材,于明熹宗天启年代营运药材至重庆三牌坊。开设药铺,娶刘氏成家。清顺治十五年,平西王吴三桂进入遵义,乃尾随卜居于与生界近在咫尺的后田。其后,与卞、杨两姓互结姻娅,世代和睦相处。以荩膝下三子,长子汉良,在荩公逝世后,扶柩反原籍安厝;次子复汉外出、不明下落;惟季子復晋守业,他曾游学西蜀,名例膠庠,被封为清例征仕郎。康熙初年,乡试设考地于渝城,遇世乱,困于跋涉,乃放弃科名,居乡创业,热衷社会公益事业。
当时李博里与安罗里以盐津河为界,两岸高山深谷,遇天旱水枯,一衣带水,须量浅深,始能涉足渡河。若遇暴雨水涨,洪涛巨浪,来往行人,望而兴叹,常遇废时失事之苦。清康熙四年,復晋公倡导募助,以河中一石为基,架梁铺板,支架盖瓦,以解燃眉之急。且兼修筑两岸险峻坡路,利于行人。到康熙二十二年,他又联络陈、杨、张、孔四姓创修江西会馆万寿宫,捐地修建关帝庙。
陈氏家族十分重视宗教文化。其第八代嗣孙陈开宗,逢辛亥革命时期的地方混乱,避祸于盐津河南岸突兀一峰锣锅井山上,见其地居高临下,远近风光尽收眼底,甚为壮观。乃动念利用其地,修建寺庙。开宗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为人正派,德高望重,享誉乡里。即开展募捐,将其叔母王氏的绝产房屋、土地一律捐献,动工修建,依山因形,合理布局,参差错落,曲槛回廊,雕梁画栋,历时八载,形成规模,命名为莲花山。以后的多年来,成了境内外旅行观光的胜地,游客无不赞誉此庙宇的创建者的匠心独运。开宗在创建过程中,事必躬亲,煞费苦辛,当正殿与两庑建成,他即设立学馆,边教边督施工,并以岁收费,补给石木工费。峻工之后,他常驻庙中,料理日常务,直到 1935 年冬寿终于庙中。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毁于一场大火之中。
陈氏家族,同样重视后代的传统教育 , 但不如卞氏家族的专注持久。復晋之次子性统受为清例修职郎,性统之子鸿霜是乾隆时期岁进士,乾隆四十年儒学正堂陈于琏题赠 " 金门待步 " 金字横匾,悬挂于后田坎上旧居大门顶额之上。同一时期,还有人题赠 " 荣登戳穀 " 横匾悬挂于中堂宗祖牌位之上,记载于《陈氏族谱》,此匾已毁,前匾保存完全。现在他的后代已将它移挂于中堂。在科举享誉的彼时,其住宅前曾竖立石桅子,在住宅左侧前方的大土中在石础之上立有灯杆,每逢喜事,张灯结采,显赫于乡里。这些踪迹,因其后代修建房屋,已不复存。关于陈于琏题匾的问题加以说明,清康熙二十九年,曾有湖广岁贡陈于琏担任仁怀县令,到清乾隆四十年,相隔长达 86 年,两人姓名,字字相同。但非同属一人,世间同名同姓者多。陈氏后代岂敢假别人之声名以炫耀其祖宗遭致灭门的罪愆。
在陈氏族中,传到他的第七代嗣孙陈来聘,亦曾饱受四书五经的传统经典的薰陶,善文能诗,且工书法,但因科场失利,终身设馆课徒。其道德文章,颇受族众及乡里敬重。并受族众推荐,草创了《陈氏族谱》的雏形。直到他的第九代嗣孙陈济刚,贵阳旧制师范毕业,终身从教,在他担任冠英英才小学校长时,为解决生界一带儿童就近入学,与陈、杨两姓商议,利用万寿宫右厢兴办了英才小学分校初级班。解放后发展为完全小学。那是 1935 年中央工农红军路过此地北上抗日之后的 1936 年春季兴办的,以新学代替了民间私塾。
2006 年值红军北上胜利 70 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为在长征路上建立 " 八・一 " 爱民小学(现生界小学),选定这间学校原址为基础,扩展基地,捐助 50 万元,加上市政府的财政投资约计 250 多万元,于 2006 春季动工,到秋季落成。如今是一幢三楼一底的巍峨校宇焕然一新,含有教室 16 间,兼有仪器设备室,图书阅览室、教职员工办公室的功能用房,为办好这间村级小学,造了基本条件。
笔者生斯长斯,及长浪迹萍踪,多年异乡,对故乡掌故,知之不多;待到垂暮之年,引起关注,乡中长辈如云散尽,无处查询,仅查有关资料,略述梗概,以饷读者。
作者:陈天伟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