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盐城东台市时堰镇沙杨村孟允梓家却是门庭若市,大门两侧是两条扶摇直上的钢塑青龙,一拨拨前来参观的人走进 " 雕刻的世界 ",直呼大饱眼福。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孟允梓的住宅和雕塑园,各种形态的钢塑龙作品就有 30 多条。" 今年是龙年,我希望大家发扬龙马精神,把各项事业做得龙腾虎跃。"84 岁的孟允梓自豪地说。
从小喜爱画画的他迷上了雕刻
虽年过八旬,但孟允梓仍精神矍铄,口齿清晰。 1940 年 4 月,龙年出生的孟允梓,从小就喜爱画画,12 岁还在上小学的他就会画龙、画虎、画猫,还被乡亲们买去收藏。14 岁时就会设计床上的图案,多种图案让乡亲们爱不释手。17 岁那年,他自学瓦工手艺,由于他心灵手巧,24 岁那年就带着徒弟到江西建筑高楼了。
上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他回到家乡在村里工作,瓦工的手艺却一直没有丢下。" 建筑与美术是相通的。" 虽只有小学毕业,但孟允梓却饱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闲暇之余,他逐渐对雕刻有了兴趣。
" 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10 多年前,孟允梓开始寻思着搞雕塑来美化自己的院子,展示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刚开始,我用水泥作为材料,把自家房屋的门楼和栏杆,雕刻成龙等十二生肖。"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雕刻出现掉色、斑驳的现象。
于是,孟允梓改进方法,先后用铁皮和不锈钢进行雕刻,而弱点是时间长了容易生锈。他反复揣摩,摸索出在不锈钢雕刻作品表面上加朱砂,再加漆,没想到获得了成功。" 这种方法能确保上百年不掉色。" 孟允梓自豪地说。他先后购买了 4 万多元的朱砂给钢塑作品上漆。
自费给村里打造钢塑园
沙杨村的村部旁边有条后河,这里碧波荡漾,风光秀丽。孟允梓一直思考着建一个 " 沙杨半岛 " 钢塑园。说干就干,他用几个月时间,用船只从外面运回来上百立方的泥土。" 都是他一担一担挑上去填起来的。" 当地村干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老孟还设计建造一个八角亭,村民们可以坐在亭中欣赏河边风光。
为了结构牢固抗风雨,亭子的顶部用的是双层 304 不锈钢。" 亭顶上的葫芦距地面有 12 米多高,焊工师傅不敢上去电焊作业,时年 70 多岁的孟允梓一人上去捣鼓着焊接,用了 30 多支焊条。" 回忆起此事,乡邻们为孟老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更为他的执着精神而钦佩。
在凉亭旁,孟老又建起一座 7 层不锈钢的宝塔。在 " 沙杨半岛 " 的中心开挖出一个低洼地,配以 " 白蛇传 " 许仙和白娘子的造型钢塑,增加了古老传说的现场感。前后花 4 个多月时间制作成关羽身跨赤兔马,手持偃月刀的钢塑,显得威风凛凛。
" 他还制作姜太公钓鱼、亁隆下江南、诸葛亮等人物钢塑。" 村民们说,孟允梓把 " 沙杨半岛 " 变成了一个博物馆,为了雕刻先后用去不锈钢材料就有2吨多,雕刻加制造 " 沙杨半岛 ",他前后花去 100 多万元。资金从哪里来?孟允梓说,他有一手屠宰羊和制作羊肉的好手艺,一干就是 40 多年,也为他搞雕刻提供了资金保障。
" 景点 " 免费向游人开放
孟允梓的家位于杨村三组 103 号,大门两侧是两条扶摇直上的青龙,大门正上方是两条跳跃着的鲤鱼,平房屋顶上是奔腾的骏马、恬静的白鹤,凉亭下是金丝猴、虎、小白兔等若干动物,活灵活现、形象逼真。
孟允梓在墙上写上 "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 " 的词句,并配上图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他不时感慨万千。
" 人要有一点精神和追求,我不图名,更不图利,只想给后人留下些精神财富。" 孟老说,他用不锈钢制作成各种形状的龙就有 30 多条,八角亭有4座,各种人物、动物 200 多个,弘扬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家人总是默默支持着他。
值得称赞的是,孟老的家庭雕刻园和 " 沙杨半岛 " 都是免费向游人开放。这些年来,先后有上海、苏州、泰州、无锡及本地及邻镇的游客来参观,年参观人数超万人。南京有一家不锈钢工艺品厂多次来他这里拍摄钢塑作品,对孟老的钻研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大加赞赏。
通讯员 武桂成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姜振军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