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成医,厚德而行医。
怀揣医学初心与梦想的王长虹,学医归来,反哺桑梓,成为河南精神卫生领域的 " 守门人 "。
心诚如铁,一往无前。凭着对精神卫生事业的一腔热血,在精神医学这片广袤无边,郁郁葱葱的土地上,矢志不渝,开疆拓土,探索创新精深医术,留下遍地功勋。
退而不休,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矢志笃行续使命。
从追梦少年到而立之年再到花甲之年,历经近四十春秋,王长虹一直坚定走在用爱点亮精神 " 灯塔 " 的路上。
1 月 19 日,记者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院史馆见到王长虹教授。面容和善,笑容可掬,精神矍铄,是王长虹留给人的最初印象。
在王长虹身后,院史馆里陈列的一件件珍贵展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诚坚守,也见证着王长虹作为精神卫生事业的历史耕耘者所发出的光与热。
追寻从医梦想
1963 年出生的王长虹,母亲是农民,父亲参加过革命,之后成为一名邮政人。对于医学之初的印象,王长虹说,在那个年代里,当医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成长的过程中,陪伴亲人在医院里看到大夫救死扶伤的情景越多,愈加坚定了自己未来从医的梦想。
1977 年,中国恢复高考。消息一出,全中国都沸腾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识学子都踊跃报名,也为后来的王长虹走上医学之路提供了机会。
几年后,王长虹参加高考,成绩出来,王长虹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对于这个决定,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父亲原本想让王长虹跟随自己走邮政这条路,但同样尊重王长虹的选择。王长虹至今还记得父亲对他说过," 只要你从事的是对人民有益的事业,我们都支持。"
在校期间,王长虹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整理笔记,课本翻来覆去用心读好几遍,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浩瀚的医学知识。
在图书馆里,王长虹第一次接触到了精神医学,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精神心理学方面的典籍,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享受着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奥秘的盛宴。
1985 年,毕业后,王长虹如愿被分配到了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精神科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临床学科。而相关资料显示,在所有内科分支中,精神医学也算得上是最难的学科之一。
在社会上,不少人不仅戴着 " 有色眼镜 " 看待精神障碍患者,将他们称之为 " 疯子 ",甚至对于当时从事精神病学研究的医生,相对于其他科室的大夫,很多人也要低看一眼。
初到科室,王长虹接触到最多的患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是精神科里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精神疾病,也是精神科病房最主要的病种,严重损害着患者的社交、家庭、工作能力,部分严重者可能生活起居都需要照料。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精神科大夫,王长虹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的情形所震撼。这让王长虹在内心深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他看来,如果说外科医生医治人类躯体,那么精神科医生就是医治人类的心灵," 从事精神科可以更好的诠释医学人文理念,实现自己毕业时曾许下的医学誓言 "。
勇攀医学高峰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工作,王长虹所在的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三甲专科精神卫生机构,也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除精神心理科,还设置有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等相关学科支撑,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全面。
为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王长虹勤思敏学,将精神分裂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国内外典籍病例,不断向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学习,王长虹系统掌握了精神病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将精神科、心理学、康复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并运用于精神科临床,很快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青年专家。
王长虹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针对精神分裂症继续专研,追求更高的目标。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上对精神分裂症提出了阴性和阳性两种症状分类标准。王长虹及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谱系障碍,发病复杂,随后提出了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和以混合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三种分型标准。
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对于一位青年医生来说需要巨大的勇气。但王长虹在回忆时说," 坚持真理,坚守梦想,给了自己无穷的力量 "。
王长虹说,在临床实践中,他从精神障碍的病因、病理生理、生化、免疫、遗传、诊断、药物及心理治疗、预后及护理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临床素材,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分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针对性的用药策略和多元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宝贵的临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方面的经验,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规范了当时重性精神障碍临床治疗的程序,对精神医学学科发展和后续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王长虹还敏锐的发现,将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与抗精神病药物结合,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于是,在引入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在 2001 年提出了对于首次入院的精神疾病患者 " 一个疗程、三个阶段、五个注意事项 " 的治疗程序;该治疗程序的创立,进一步规范了重性精神障碍的治疗路径。
王长虹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心理服务机构对成人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并日臻完善。而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 成人的精神障碍需要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要关注 ",2004 年王长虹攻读了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儿少心理学方向的博士,开始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心理行为障碍展开研究。近年来王长虹针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提出了价值取向短程治疗(VBT)方法,结合 VR 的创新性心理治疗技术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获得国内外学者认可,并在专家推荐意见中做了介绍。
在王长虹看来," 医 " 海无涯,学无止境,医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更需要不断去攀登医学的高峰。
践行医者仁心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院训是 " 厚德博学,精医济世 ",对这句话,王长虹有自己的理解。
王长虹认为,医者,艺也。医,即是一门技术学问,还是一门包罗诸多内容的艺术集合体。唯有德才兼备,心灵诚实的人才可为医,才能发挥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价值。" 厚德博学,精医济世 " 是每个医生所追求的目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大医 " 所必备的素质。
王长虹举例说,精神疾病大多属于慢性疾病,复发率高、反复住院、长期服药往往让一个普通的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一些重性精神病患者可能存在危害自身或他人的行为,这让很多家属在精神上几乎绝望。这就需要精神科大夫去尊重每一个生命,能够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用耐心和爱心去获取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王长虹讲起自己曾经接诊的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刚刚上六年级不久,不想上学,天天在家打游戏,父母没办法让其休学,但孩子在家依然情绪不好,并产生厌世情绪,写下遗书。
来就诊的时候,王长虹发现孩子已经进入到抑郁症急性阶段,有了自杀倾向。" 我很担心孩子的情况,便开始了紧急治疗干预,通过家庭访谈才了解到,孩子父母天天吵架闹离婚,孩子产生了被抛弃感 "。
后来,王长虹采用价值取向短程治疗技术改善了孩子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孩子的抑郁倾向得到纠正,重新回归学校。
治愈了孩子,就治愈了一个家庭。每周王长虹有一天的坐诊时间,这一天,总会有众多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患者慕名而来,他们希望通过王长虹精湛的医术,解决自己和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有着多次突发公众卫生事件应急临床经验的王长虹,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服务工作,依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前布局,在全国率先开通了河南省心理援助云平台免费线上咨询服务,并提出了突发应急事件创新性心理援助模式。
通过该模式的广泛应用,由此创建的河南省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累计访问量达 16 万余人次,接听来电 8.3 万余人次;累计开展心理体检、康复训练等服务 8.5 万人。向河南、山东、重庆等全国 25 个省 2935 个单位发放系列丛书及影音作品 19 万余册,帮助更多的人在后疫情时代守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传承岐黄薪火
行医近 40 年来,王长虹始终躬耕于精神卫生事业最前沿,致力于精神和心理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防治等工作,为河南乃至全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已到退休的年龄,本该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刻,可王长虹却放弃这份幸福与安逸,继续战斗在精神卫生事业的临床一线。
如今,王长虹每周的日间门诊人数依然和过去一样保持的 60 人左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王长虹还作为首席专家参与指导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建设工作,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作着自己的贡献。
除了为医院和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出谋划策,王长虹还在苦心培养精神卫生事业的后来者、接班人。近年来,王长虹先后培养了 30 余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
王长虹坦言,他终究会有老去的一天,但他希望自己培养的这些年轻人能如他一样,为精神卫生事业奋斗终生,攻克越来越多精神疾病方面的疑难杂症,使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王长虹简介
中原名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等。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委及认知应对治疗(CCT)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高端智库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十大医学先锋专家、优秀精神卫生防控专家。现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 ) 心理援助云平台负责人,主持 CBT 连续培训项目,参加澳大利亚南澳大学 Philip Armstrong 教授临床心理督导师培训。擅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失眠、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及干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