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4-01-30
2023年苏州GDP实现24653.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76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1 月 30 日,苏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发布 2023 年苏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3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653.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5.2 亿元,增长 3.1%;第二产业增加值 11541.4 亿元,增长 3.6%;第三产业增加值 12916.8 亿元,增长 5.5%。

粮食生产丰产丰收,现代农业加快建设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54.8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3.0%。全年粮食总产量 95.1 万吨,比上年增长 2.9%,粮食产量创七年新高,其中夏粮产量 26.9 万吨,增长 6.8%;秋粮产量 68.2 万吨,增长 1.5%。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 2.37 万吨,比上年增长 31.5%,其中猪肉产量 2.15 万吨,增长 40.0%。蔬菜产量 203.8 万吨,增长 1.0%。预计水产品产量 14.6 万吨,增长 1.7%。年末地产生猪存栏 22.4 万头,全年地产生猪出栏 27.1 万头,比上年增长 33.6%。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13.6 万亩。年末全市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分别达 841 个、223 个和 17 个。

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集群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 4.4 万亿新台阶,达到 44343.9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3.6%。全市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行业产值分别达 1.42 万亿元、1.34 万亿元。汽车制造业全年产值突破 3000 亿元,达 3075.4 亿元。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6.3%、3.2% 和 3.4%。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试点示范,电子氟材料、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民营工业产值突破 2 万亿元,达到 2.07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46.7%,比上年提高 3.3 个百分点。全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 1537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8.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 2.6 个百分点。智能手机、传感器、3D 打印设备、智能电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51%、62.8%、16.2% 和 10.9%。

服务业较快增长,文旅服务贡献突出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52.4%,比上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5%,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 0.9 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9.6%。

生产性服务业平稳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5.4%,其中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 1165.6 亿元,增长 4.9%,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10.6%。

文化旅游贡献突出。全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30%,其中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97%;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 34.7%。

交通物流转型发展。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1.2%,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5.7 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快递业务量 27.9 亿件,比上年增长 14.7%,全社会快递业务收入 277.8 亿元,增长 11.6%。苏州入选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重点领域拉动明显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03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4.6 亿元,增长 4.8%;第二产业投资 1884 亿元,增长 9.9%,其中工业投资 1881.2 亿元,增长 10.1%,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 4142.6 亿元,增长 2.9%。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亿元以上项目 3153 个,比上年增长 11.8%,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 312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7%。43 个省重大、468 个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在轨道交通、电网扩容等项目带动下,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88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9%,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2 个百分点。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591.9 亿元,比上年下降 3.7%,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 3.7 个百分点。

转型发展动力优化,科技创新成效显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科技力量取得新突破。苏州实验室加快建设,成功获批 5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主体规模壮大。年末高新技术企业 15717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52.7%,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25418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401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 7.6%。年末全球 " 灯塔工厂 " 增至 7 家。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 215 人,入选省双创人才 186 人,累计达 1571 人。

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改善型消费加快释放

持续打响 " 五五 "" 双 12"" 夜 ZUI 苏州 " 等购物节品牌,开展多轮汽车、家电促消费活动,大宗消费提振明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58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4%。住餐消费需求回升。全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8.6%,高于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速 13.2 个百分点。汽车促消费政策取得较好市场反响,全年新能源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47.5%。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全年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 65.9%、29.5%、12.7% 和 10.4%。网络零售平稳增长。全市限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6.0%。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市场主体保持活力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1.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 10%,达 10.1%,比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53638.5 亿元,比年初增长 13.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52589.9 亿元,比年初增长 11.5%。年末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 9729.7 亿元,比年初增长 15.2%。制造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占行业贷款余额比重达 29.8%。

年末全市拥有企业数 92.5 万户,比上年增长 5.4%。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 23 家,其中境内 A 股上市公司 20 家,列全国第三。年末上市公司总数达 263 家,其中境内 A 股上市公司 217 家,列全国第五;科创板上市公司 55 家,列全国第三。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076 元,比上年增长 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989 元,增长 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385 元,增长 5.9%。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 81.1%。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23.2 万人。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 655 元 / 月。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 1115 元 / 月。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0.2%,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 " 七升一降 ",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 0.6%,衣着类价格上涨 2.2%,居住类价格上涨 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 0.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 0.7%,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 4.8%,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 4.0%,交通通信类价格下降 5.3%。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高达

相关标签

3d打印 制造业 苏州 统计局 生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