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 日是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北方小年,正逢三合镇的赶场天。
逢农历的三、六、九赶场,是三合集镇的惯例,传承了上百年。三合,作为赤水河流域川盐入黔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清代中后期逐渐成市。
又近春节,赶乡场,置办物资,是黔北农村过年的 " 前奏曲 ",更是一种 " 仪式感 "。辛苦劳碌了一整年的乡亲们,放下手中的活儿,老少齐出动,高高兴兴赶乡场,风风火火办年货,为来年美好生活开个好头。
" 冰糖柑,十块钱三斤,不甜不要钱!"
" 春联,10 元一副!灯笼 25 一个!"
" 又香又脆的爆米花,快来买、快来买!"
上午十时,三合街道上人头攒动,街道边的货摊和农贸市场里,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从现磨汤圆芯子、旱烟叶到针头线脑,大红的春联、吉祥的 " 福 " 字 ...... 无所不齐,在这里逛一圈,需要的年货都能置办齐全。
" 离过年就只有几天了,外出打工的都已回来,买年货的人就越来越多咯!" 在农贸市场卖瓜子水果的商贩李大哥说,自己早上五点钟就过来准备了,今天生意也格外红火。李大哥说,平日里街上大多是当季的农产品,到了腊月里交易的货物就会变得尤其丰富,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五花八门,一应俱全。他说,现在交通方便,年关的三合集镇上,方圆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置办年货。
" 过年了,看见什么都想要买点。" 正在买糖果和瓜子的蔡大姐说道。她的背篓,被鲜果蔬菜,猪肉点心装得满满当当。
" 我这里有自家种的大葱、小白菜、白萝卜,趁着赶集也能卖不少钱。" 农贸市场中临时摊主王勇说,自己是三合镇后山村的村民,趁着赶场,将吃不完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卖,既不浪费,还能增加一份收入。
在农贸市场上,有许多像王勇一样销售自家农产品的村民,但也不乏 " 外来客商 "。在农贸市场进口处,有两个卖熟羊肉的流动摊位,摊主来自习水县马临镇。据其中一位张姓摊主介绍说,她家开办了养殖场,饲养的都是麻羊。趁着年关,她这段时间在赤水河两岸赶 " 转转场 ",销售熟羊肉。在三合 " 转悠 " 的这段时间,她一场能卖 3 头羊的肉。
赶乡场、办年货,是中国农耕社会时期形成的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赶场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成为了乡村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五金小商品和服装百货,让该镇充满浓浓的乡土民俗文化。
临近中午,赶场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乘兴而来,自得其乐,各取所需,满载而归。菜市场上活鸡活鸭的叫声,讨价还价的人们,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才叫做—— " 过年 "。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