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4-02-18
常州滆湖:冬种一棵草,夏收一片“水下森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冬日的滆湖公园清波渺渺,湿地植被形成一道自然弯曲的岸线,滩涂芦苇、湿地水禽,古朴而野趣。近年来,如此生态美景,在常州市民眼里早已成为“寻常事”。然而,这一成果绝非偶然,在滆湖公园几公里之外,位于滆湖东南湖区近岸带的水草种植现场,一群“种草人”正在寒风中弯着腰沉着身,将一株株沉水植物种入湖底。

水草种植的过程并不简单,冬天滆湖的水温在 2.7 摄氏度左右,工作人员需要身穿工作服,长期“泡”在水中。常州市武进区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恽文荣打着冷颤,手上的动作却不停。

“在冬天我们必须抓紧时间选择耐寒的矮叶苦草进行种植,就是为了气温回升之后,它能够快速地存活,稳固底泥,吸附水中的氮磷,使水质更清。”恽文荣介绍。

据了解,滆湖是太湖流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为进一步涵养这方水土,近年来,常州积极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作。2023 年,常州实施完成滆湖近岸带西太湖塔下片区湿地建设,种植苦草约 2.8 万平方米,2024 年累计恢复的面积将达到 260 万平方米。除了在水下种草,常州还安装了消浪软围隔、绿藻的软围隔,种植一定面积的菱角,以减少风浪把湖底底泥打起的情况。

“等到夏天,站在岸边就能看到湖面之下蓬勃生长的 ‘ 水下森林 ’,水草在水底随波起舞,小鱼儿穿梭其间,湖水才是真正 ‘ 活 ’ 了。”恽文荣高兴地说。

在“种草人”的精心呵护下,滆湖湖底的“水下森林”茁壮生长,不仅净化了水质、固着底泥,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其他水底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2018 年开始,常州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滆湖水源保护工作及养殖围网整治工作。2021 年,常州率先在武进区建立了全省首个“以渔控藻”试验区,累计科学投放 1200 余万尾鲢鳙鱼,人放天养,专吃浮游藻类,能最大限度发挥水产养殖生态修复功能。

多措并举之下,滆湖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区域内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碧水相连,近年来,常州通过统筹全流域、攻坚太湖治理,滆湖、长荡湖等流域湖泊全部纳入综合治理,一片湖的“独奏”变为一座城的“交响” 。

“最近我们在滆湖采集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中国淡水蛏,说明水质在持续改善。我们不仅拍摄到了斑嘴鸭、绿头鸭、绿翅鸭等鸭科鸟类,还记录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斑头秋沙鸭、小天鹅,常州越冬鸟类的 ‘ 户籍册 ’ 可谓是 ‘ 大牌 ’ 云集。”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科副科长沈伟满满的自豪。

据悉,2024 年,常州将全面深化太湖综合治理“ 1+8 ”行动,实施 200 项重点工程项目,促进太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绘就绿水青山最美底色。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陆文杰 宋体佳 陈云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