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8 日,第十四届冬运会开幕后的首个比赛日。
我所在的呼伦贝尔海拉尔赛区,当天有短道速滑、冰球、冰壶三项比赛,由于冰球和冰壶目前都处于小组赛阶段,我选择前往短道速滑馆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对决。
速度与激情,就需要有观众的参与,不然就成了运动员的自嗨。但冬运会能有多少观众?去之前我心里并没有底。
2 点 30 分,我从主媒体中心前往内蒙古冰上运动中心,这里是前一晚举行开幕式的地方。一下车,就看到了开幕式上虚实结合点燃的主火炬塔,配合冰上运动中心大门前的冰雕、雪雕,冬运气氛十足。
在主火炬塔下,一对父母正顶着零下 10 几摄氏度的寒风在给孩子拍照,但目之所及,人并不多。
走进场馆才发现,观众们已经提前入场了,而且是爆满。此时我仍然狐疑,这些观众的票是买的还是主办方送的?旁边赛区的人跟我说,买的,而且是开票当天就秒空了。说实话,这样的情况多少有些出乎我的预料。跑了将近 10 年的体育记者生涯,深知国内综合性比赛的境况,更别说很多老记者都没怎么跑过的冬运会了。
但北京冬奥会带起来的冰雪运动热以及这个冬天哈尔滨引领的冰雪热,确实让本届冬运会成了最特别的一届。
任子威、林孝埈、刘少林、刘少昂、曲春雨、范可新等一大批运动员,都是在北京冬奥会上真正进入大家视野的。而在场下,这些运动员也积累了一大批粉丝,特别是从韩国归化而来的林孝埈,是场馆里粉丝最多的运动员,不少粉丝举着他的“应援物”为他加油助威,据说有粉丝群体包机前往呼伦贝尔看他比赛。
有了观众们的尖叫和呐喊,国内综合性赛事才不至于成为运动员们自嗨的场所,比赛也才能活起来。
当然,粉丝群体的崛起也让比赛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林孝埈在短道速滑男子 1000 米决赛中摔出赛道,看台上响起“重赛”“黑哨”等口号,网络上也掀起了一波“粉丝互撕”的浪潮。
关于运动员观众群体过度“粉丝化”,已经是体育领域近些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这个话题说不清对错,但先让更多观众走进场馆里观看运动员的比赛,总归是不会错的。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王卫 文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