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经济研究所在其根据德国央行数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3 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 119 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 4.3%,继此前两年的高值后,再创历史新高。
这个 " 新高 ",并不是 " 水涨船高 ",而是 " 逆势上扬 ",所以显得格外亮眼。
这种 " 逆势上扬 ",一方面体现为,在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对华投资依然上涨。
2023 年,德国经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衰退,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从 2022 年的约 1700 亿欧元降至 2023 年的 1160 亿欧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对华投资却从 115 亿欧元升至 119 亿欧元。这也使得 2023 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 10.3%,创下 2014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把时间线再拉长一些,从 2021 年的 100 亿欧元到 2022 年的 115 亿欧元,再到 2023 年的 119 亿欧元,德国企业过去三年在中国的投资额一直保持稳定状态,这三年的总额就与前六年(2015 年至 2020 年)相当。
这种 " 逆势上扬 ",还体现为,在德国政府 " 去风险 " 的声音中,德国企业依然用实际行动对中国市场投出 " 信任票 "。
去年 7 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首个 " 中国战略 ",将中国定位为 " 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战略文件中写道:" 中国对欧洲的依赖在不断下降,而德国对中国的依赖近年来却不断上升。" 德国政府表示,德国 " 不追求对华经济脱钩,但迫切需要‘去风险’ "。
2023 年,德国政府频提对华 " 去风险 ",德企对华投资却 " 创新高 ",如何看待和理解?
01
报告显示,去年德国对华投资的增长主要来自德国企业在华利润的再投资。
大众、奔驰、宝马、巴斯夫、西门子等大型德国企业纷纷顶住压力,争相继续增加在华投资。
德国跨国企业西门子公司去年宣布,将投资 1.4 亿欧元用于扩建中国成都的工厂。西门子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多次强调," 中国市场活力很强,并且还会不断增长,任何企业都不能错过这个有吸引力的市场 "。就在前两天,西门子还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慧交通和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德国大型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计划到 2030 年在华投资高达 100 亿欧元。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5 年顺利投产。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直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对巴斯夫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东湛江,建设中的湛江巴斯夫一体化项目。
此前,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3/24 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印证了德国企业对未来中国市场的信心。
报告认为,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供应链基础设施先进、创新能力日益强大,中国 " 对德国经济的意义依然是独一无二的 "。
报告显示,91% 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中国市场的规模、效益等各方面条件,毫无疑问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市场长期的吸引力,不会因德国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就会改变。
同时,他也指出,2023 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创新高,还有一层现实因素,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乃至欧洲的能源成本、用电成本、社会稳定状况都发生了变化,德企想寻找一个相对安全且成本可控的市场,首选也是中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金玲也指出,中德之间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德国企业在华的巨大利益联系,不会被 " 去风险 " 的声音所左右,基本的经济逻辑不会被政治的喧嚣所打断。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创新高,也反映出德国目前的 " 去风险 " 政策在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差距,政界喊得声音比较高,但是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利润去判断。
02
德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生产,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中德合作的模式,然而,伴随着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科技越来越发达,中德合作也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中国市场新的比较优势——技术创新资源正在加速形成,对德企展现出新的强大吸引力。
《2023/24 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37% 的受访德企表示,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作为创新市场的吸引力在增强。相应的,德企对华投资也展现出新趋势。
汽车产业合作一直是中德合作的典范,并且与时俱进,不断释放新活力。
当下,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形势下,德国车企正在寻求转型,而中国通过长时间努力,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集地和智能汽车产业创新高地,吸引着德国车企在华投资和建设进一步扩大。
作为近年来德国对华投资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之一,总投资超过 300 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长春测试中心 2023 年正式启用。
宝马集团也宣布,将于 2026 年起在沈阳投产纯电动新世代车型。同时,与之配套的 BMW 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总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此外,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也正式启用,进一步强化了宝马本地化新能源车全流程开发和验证能力。
△沈阳,华晨宝马里达工厂。
今年 2 月初,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新设合营企业案获得批准,宝马和奔驰两家公司联手布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
大众汽车去年表示将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投资 7 亿美元,共同开发和生产电动汽车。大众还将投资约 10 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公司 100%TechCo。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大众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不断提升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研发能力。
去年,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发起所谓的 " 反补贴 " 调查,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却 " 逆势而上 "。
中德汽车产业的合作,是再生动不过的案例——中德双方的合作,并没有陷入零和博弈,而是在充分考虑彼此发展阶段的同时,以建设性的态度追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 我国在电动车领域可以向德国资本开放,让德国企业参与、分享我们的行业优势。"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中德在过去几十年的合作中相互成就,由于中国自身的成长,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双方的竞争因素有所上升,但是中方历来强调的是积极、良性的竞争,双方要在竞争的同时找到合作的基础和因素,使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
03
大型德企纷纷追加在华投资,体现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显示出中德经贸的紧密联系,但我们也应注意到 " 新的投资增量不足 " 这一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德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还是受到一些来自德国和欧洲方面的政策变化的影响,所以在新的领域去增加投资,缺乏政策方面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尽管中德关系务实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一段时间以来," 去风险 " 一词仍频频出现在德媒的报道以及德国的官方文件中。
在去年 7 月德国政府发布的 " 中国战略 " 中,德国强调其在一些领域对中国存在 " 严重的依赖关系 ",并具体提出了德国减少风险和加强多样化的措施。文件还强调,德国无意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但同时德国也急需 " 去风险 "。
△这份 " 中国战略 " 的封面图是中国围棋。德国外交部网站介绍称,围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盘游戏之一," 与国际象棋不同,围棋的目的不是将死对方,而是获得有利的地位并捍卫‘自由’ "。
" 去风险 " 政策释放出的负面信号,对中德经贸合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总的趋势是,大企业还是看好中国市场,愿意投资,如今比较担心的是德国中小企业,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比较依赖政府的担保、贷款等,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如何继续发力中国市场,值得关注。
其实,中德两个东西方大国互动过程中,难免有些小插曲。
面对德国的 " 纠结 ",我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中国是德国应对挑战的合作伙伴,而非对手;中德经贸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关系,对双方都是更大的发展机遇,而非风险。
今年是中德建交 52 周年,也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10 周年,双方在数十年的务实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着眼当下,我们相信,只要双方继续相向而行,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双边经贸合作就一定能在健康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这两年,中德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有力推动增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
2022 年 11 月和 2023 年 6 月,中德两国领导人成功互访。
2023 年 6 月,中德举行第七轮政府磋商,双方共有外交、经贸、工业、财金等 22 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举行了对口磋商。
2023 年 10 月,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在德国召开,双方在财金领域达成了 25 项合作共识。这次对话,还有一个重要成果,2024 年,中国财政部将与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在北京举办中德财政合作对话论坛。
就在前些天,当地时间 2 月 17 日,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见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王毅表示,双方应排除干扰,继续坚持开放和自由贸易,充分发挥经贸合作 " 压舱石 " 作用,为此提供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朔尔茨也表示,德方反对保护主义,反对脱钩断链,乐见中国发展振兴,愿为其他国家在德企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这些都释放了两国政府坚定支持中德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有力提振了两国企业投资合作的信心。
中德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代表,一直以来为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相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互动之路。
" 去风险 "" 降依赖 " 不应该变成 " 去合作 "" 降水平 "。站在新节点上,中德更应坚持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定位,进一步携手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为中德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也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力量。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