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看完了。
爽片,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感官刺激上,都当之无愧。
在感官上,电影有相当的 " 尺度 ",不管是肉搏、枪战,坐在观众席的人只是看着,就会产生幻肢的疼痛感。
心理上,剧情推进章法有序,反转之再反转,代入感极强,特别是教堂枪战那场戏,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涌起的肾上腺素呛到。
然而,笔者想聊的还不是剧情中的细枝末节、浮光掠影,而是这部电影饶有趣味的题目," 周处除三害 "。
周处除三害,是传统的美德故事,流传千年有余。
又早又权威的版本来自南朝的《世说新语》,就说东吴时,周处年少顽劣,和猛虎、蛟龙并称三害。他先诛猛虎,再斩蛟龙,最后改过自新,师从陆机、陆云,最终成为了忠臣孝子。
后来唐人编正史,还把这段轶闻写进去,相当于给周处背了书。
但唐人的处理是 " 败笔 "。因为不讲理。
杀得了老虎,要到哪去除蛟龙?就算降伏了蛟龙这样的幻想生物,陆机、陆云比周处小着二十多岁呢,难道坐时光机拜师?
很大程度上,编《世说新语》的临川王刘义庆是想借这则名人八卦,劝人向善:周处可以是周处,你可以是周处,我也可以是周处 ……
所以在导演黄精甫的处理下,主人公陈桂林也可以是周处。
而且导演非常讲理。
他给 " 周处除三害 " 换了非常现代的表达:
陈桂林黑帮杀手出身,被列为三大凶犯之末,人之将死,决定投案,自首之前,他要杀尽排在他前面的罪犯,出人头地。江湖恩怨,城市迷走,最后幡然醒悟,竟也追悔莫及。
为什么说黄精甫讲理,因为他补足了千年前故事的不合理处,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比如周处除三害的动机。
笔记故事中,周处除害缺少动机,只是因为家乡父老哄骗他,让他跟这些猛兽火拼。这样一来,乡民格调不高,二来显得周处浑愣,过于愚蠢。
周处的自省应该发自内心。所以电影中的处理,也是陈桂林受到欺骗,但不是挑唆、拱火似的欺骗,而是告诉他身患绝症。
大限将至的急迫感,倒逼着陈桂林去办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催生了他心中的善念。这样的设计要合理许多。
另一个有心的地方,是周处除三害的手段。
《世说新语》的用词很简单,除第一害,原文就用了一个词," 刺杀 "。除第二害,描述了搏斗的过程:"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 显得很纠缠。
这个过程和电影里面表达的互文,甚至可以说一一对应。
陈桂林除的第一害叫 " 香港仔 ",不废话,盯梢、踩点、潜入、刺杀,一气呵成。" 香港仔 " 临死,甚至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认识眼前这个年轻人。
第二害叫 " 牛头 ",或浮或没,在海岛上诈骗敛财。陈桂林也一度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纠缠了很久,才终于拨开迷雾,完成了 " 竟杀蛟而出 " 的壮举。
值得玩味的还有影片的结局。
补充一句,个人感觉结局的死刑有些拖延,破坏了观感。
" 周处 " 除了害,怎么能判死刑呢?显然,电影拍的并不是《世说新语》的结局:改过自新,万事大吉。
这个处理有点似真实历史上周处的结局。
西晋元康七年,周处征战于关中," 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到最后他 " 弦绝矢尽 "" 力战而没 "。
他肯定心有不甘,就像坐在躺椅上净须,眼角带泪的陈桂林。他也应该走得很坦然,就像匍匐在床垫上,一声枪响,爆裂无声。
现代快报 / 现代 + 评论员 李艺蘅 王子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