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 月底," 中国作家网 " 转载了一则讣告《徐平同志逝世》(原载《文艺报》2024 年 1 月 24 日第 2 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贵阳市《花溪文谈》原主编徐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4 年 1 月 16 日在贵阳逝世,享年 98 岁。
徐平,笔名秋阳,苗族。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发表作品。2004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山居鸟言录》《谢六逸评传》《李端棻传》《苗疆风云录》《闻鸟斋集》等。
老实说," 徐平 " 这个名字我不太熟悉,也不甚了解。但对 " 秋阳 " 这个名字,我却是早有耳闻。
作为一个地方史学爱好者,我对关乎凯里籍、黔东南籍乃至贵州籍前贤的消息,总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 敏感 "。遇到与研究对象有关联的前贤,我也总要作一番资料挖掘和收集、整理。这几乎成了我近年来养成的 " 职业病 "。
对秋阳先生也不例外。
生前,秋阳先生对谢六逸、李端棻等贵阳前贤均有深入研究,且出版有专著。巧合的是,前不久我应《贵阳文史》杂志编辑先生之约,刚写了一篇文稿《历史上走出国门的那些贵阳人》。其中就有秋阳先生生前研究过的谢六逸老先生。
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我对秋阳先生的资料整理兴趣。更巧合的是,接下来我发现,秋阳先生竟然是我长期生活所在地凯里走出去的人,且对 " 文坛巨匠鲁迅与贵州人 " 这个我一直饶有兴致的课题亦有相当研究成就。
可 2024 年 1 月 16 日这天,九十八岁高龄的秋阳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苗家 " 一支笔 "
秋阳先生生前所供职(退休前所在)的单位为贵阳市文联。很快,我联系上了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剑平先生。第二天,王先生就热心地给我找来了贵阳市作家档案中关乎徐平的资料。
资料记载:
秋阳先生(1926-2024)本名徐平,贵州凯里万潮乡人,1926 年 1 月 12 日(农历乙丑年腊月初九)出生,属牛,汉苗混血后裔。
历任贵阳市云岩区委、市委宣传干事,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原《贵阳日报》《贵州日报》记者、编辑,《花溪》文学月刊编辑、副主编、副编审,《花溪文谈》主编。
秋阳先生 2004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著作《李端棻传》《谢六逸评传》及《闻鸟斋集》《苗疆风云录》《蚩尤与中国文化》等,作品荣获贵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贵阳市金筑文艺奖政府二等奖,散文《高原的路》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 1976-1982 散文集》和《苗族作家作品选集》。
其子徐新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人类学分会荣誉理事长),于 2024 年 1 月 22 日也整理有一份徐平的详细生平资料:
黔籍作家徐平,笔名秋阳(1926-2024),贵州凯里万潮乡人,1926 年 1 月 12 日(农历乙丑年腊月初九)出生,属牛,汉苗混血后裔,2024 年 1 月 16 日逝世,享年 98 岁。
秋阳先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就读于贵州大学农艺学专业,工作后任职于贵阳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贵阳日报》和《贵州日报》," 文革 " 结束后参与创建贵阳市文联,任秘书长兼《花溪》月刊副主编和《花溪文坛》主编,贵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先生喜爱文学和写作,担任过记者、编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李端棻传》《谢六逸评传》及《闻鸟斋集》《苗疆风云录》《蚩尤与中国文化》等,作品荣获贵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贵阳市金筑文艺奖政府二等奖,散文《高原的路》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 1976-1982 散文集》和《苗族作家作品选集》。
△秋阳先生的故乡——凯里万潮
其出生的那个叫万潮的地方,是苗汉民族杂居。而万潮当时所在的炉山县(此前为清平县,治所在今炉山镇,即今凯里市的前身)则为 " 汉文化孤岛 ",大多数居民均为军屯后裔。
清平县是湘黔古驿道上的一大重镇。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到民国时期,早已实现了汉苗融合。秋阳先生生前就一直说,他体内流着苗族的血液,也流着汉族的血液,是 " 汉苗混血后裔 "。
因此,秋阳先生生前的文字,多有所侧重。其文集《苗疆风云录》和《蚩尤与中国文化》,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属于他的那个族群,以及属于他灵魂深处的故乡——苗疆。
《苗疆风云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年 8 月),是一本较为完整地叙述了清廷为强化对黔东南苗疆的统治,而大设卫所,屯军戍垦等事体的著述。或校释并下,或掇异补阙,是文学作品,亦是史料集成。
时人评述,《苗疆风云录》一书 " 对于探讨清廷在苗疆的移民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
《蚩尤与中国文化》(民族出版社,2015 年 9 月)则是一部论述苗族祖源英雄蚩尤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术专著。秋阳先生晚年致力于蚩尤历史文化的研究,其《蚩尤与中国文化》一书由序论、上编、下编共计 24 篇文章组成。用其原话说,就是 " 历史上对蚩尤其人其事,有贬有褒。褒贬双方,各执一词,尖锐对立。为索其究竟,身入虎穴,窥其虎子。并将探索所获,一一梳理辨析,诉诸笔墨,不想竟成系列 "。
时人评述,《蚩尤与中国文化》一书,系 "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看非汉民族祖源英雄 "。
此等评价,于苗乡凯里走出来的一位苗族作家毕生努力所得的成就,斯言诚哉!
△年轻时代的秋阳先生
" 老牛 " 耕贵阳
秋阳先生生肖属牛,其生前也常以牛来自喻。在一篇文字中,秋阳先生曾写道:
我是属牛的,常以牛自喻;既担心犁辕会从肩上滑脱,却又感到负载的沉重。眼看着犁田不用牛的时代正在到来,牛的命运,最后只有挤奶、肉食,犁辕终归是要离去的了。当着犁辕去而未去之际,还得负重下田。
在电脑写作开始盛行的年代,对于笔耕,秋阳先生常说他是 " 以牛耕去追赶机耕 "。
△晚年依然笔耕不辍的秋阳先生
其晚年的研究和创作,主要是 " 为乡贤立传 "。1997 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谢六逸评传》,可以说是秋阳先生的力作。
谢六逸(1898-1945),字六逸,号光燊,笔名宏徒、鲁愚,贵阳人,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重要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和新闻出版学家,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上个世纪后期,秋阳先生退休后即开始研究贵阳前贤谢六逸。为了收集资料,其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去上海出公差的机会,在上海泡图书馆,访谢六逸生前友人 ……
" 报纸是不许复印的,只能手抄。" 秋阳先生感触最深的是手抄民国时期报纸。" 随身带去的几本便笺用完了,又去买了一个笔记本。蝇头小楷,抄了二百八十多页,加上《国民》周刊的摘录,共有三百五十页 "。
在上海,秋阳先生一呆就是数十天,收集回来了许多关乎谢六逸的珍贵文献资料。" 上海归来,即将此行所采集到的新材料与在此之前的所获汇总起来,依照年代的先后,整理编排,复读一遍,仿佛就有一个鲜活的影像跃然于眼前 ……"
《谢六逸评传》一书的资料收集、写作、成书,历经了从《谢六逸与鲁迅》,到《谢六逸传》(中篇),再到《谢六逸评传》(长篇)的过程。
" 起起落落七八年,磨去了几多晚年时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秋阳先生在后记中写道。" 写写改改,反反复复。30 多万字的书稿,是在爬了上百万个格子之后,汰选出来的,废弃的比得到的还要多。比起电脑写作,不知要繁难多少。所幸的是,得到贵阳市文联的支持,同意将原稿送去打印,这才免去了重抄之劳 "。
三年后的 2000 年 1 月,秋阳先生的另一部传述作品《李端棻传》(长篇传记)又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贵州贵阳人,清同治进士,历任学政、侍郎、尚书等职。为求国家民族的富强,竭力投身变法,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
时人评述,秋阳先生《李端棻传》的面世,填补了维新志士李端棻人物传记的空白。
在传述方面,除已公开出版的《李端棻传》《谢六逸评传》外,秋阳先生还撰写有十多万字的《鲁迅评传》书稿。生前,秋阳先生曾说 " 这是我最后一部作品,今后不打算再写了 "。
笔耕到老,蜡炬成灰泪始干。应该说,《鲁迅评传》书稿,才是秋阳先生真正意义上的封笔之作。
早年,秋阳先生在贵阳力行中学读高中三年级时,即受校长影响,开始读鲁迅的著作,并爱好上文学。抗战胜利后,因为当时炉山县政府(民国)对学农学工的炉山籍学生有一笔资助费,到读大学时,遂改读农艺,但课余仍然读鲁迅的书。可以说,鲁迅的著作,从读书时代就深深地影响了秋阳先生。其本人生前就曾说过 " 转到中学读书后,受鲁迅影响,走向文学 "。
这可能也是其晚年撰写《鲁迅评传》的原因之一。当然,最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其倾注了很多心血研究的贵阳前贤谢六逸,与鲁迅有着诸多交集。
据贵阳市作家协会王剑平先生回忆,2021 年时,已 95 岁高龄的秋阳先生还在为《鲁迅评传》的出版而奔走,申请出版资金。遗憾的是,因为经费缺乏等原因,秋阳先生至离世依然未看到《鲁迅评传》出版面世。
这,也许成了先生永远的遗憾。
洋洋洒洒,三部传述,数十万字。这对于 " 夕阳黄昏,一介老朽,眼花手笨,脑子迟钝 ",还一边四处查访资料,一边 " 在格纸上爬行 " 的老人来说,着实不易。
文以载道,德艺双馨。文学评论家苗青先生在《苗族文学论稿》(现代出版社,2015 年 5 月第 1 版)中,将秋阳先生列入 " 黔籍老年作家 20 人 " 之第二人,作介绍。论其系 " 坚持守业,勤奋刻苦的苗族当代老一辈的作家和编辑家 "。
△ 1959 年时任《贵阳日报》记者,秋阳先生荣获报社奖励
" 痴情 " 写故土
中晚年长期在贵阳工作生活的秋阳先生,从来未曾忘记过生养他的那片故土家园。
秋阳先生曾撰有《故乡万潮 · 徐氏源流 · 大坪宗祠》一文,其中 " 故乡万潮 " 一节,文字尤其精炼优美。在其回忆中,家乡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符号,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历历在目。
△秋阳先生故乡香炉山
在秋阳先生笔下,群山环抱中的万潮,无论因山势 " 万马归槽 " 而名地,还是以河流 " 万水来潮 " 而名地,都是那么形象、贴切、生动。
万潮是历代地方行政的驻所,曾经设堡、区、联保、乡,今为镇。管辖范围最远在十里之外。本土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寨子,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东望香炉山,西屏老鸹山。一大一小两条溪河,由西而东,从左右两侧流来,在寨前会合,至凯里入清水江。左岸悬崖绝壁,犹如一幅丹青长卷。
昔日有说,因每山走向皆趋于该地,如 " 万马归槽 " 之势,故名万潮(《凯里市地名志》)。此前未曾与闻,就我所见,不如说是 " 万水来潮 " 更为形象。因其所在地势甚低,举目皆山,无论从哪个方向走出去,都要爬山,但不能说 " 每山走向均向该地 "。山的坡度倾斜,并非山的走向,据以名地不怎么确切。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每当雨季来临,山洪暴发,但见山上的雨水银光闪烁,如潮奔涌,从四面八方汇入大小两条溪河,洪峰迭起,波浪飞翻,呼啸东去。河称万潮。若河名在前,以河名地,亦顺理成章。
不是本土人,不是故土情结难舍,断难如此描述万潮。而其笔下所记述万潮那个地面上的一切情形,诸如榨油坊、制香坊、染坊,以及盐巴客、杀猪佬、铁匠、石匠等等,就更加真切了。
其家乡凯里万潮," 东望香炉山,西屏老鸹山 "。香炉山,是贵州名山,是所在那个地区的文脉灵魂所系,更是秋阳先生念念不忘的家乡情结所系。
2021 年 10 月 25 日,九十六岁高龄的秋阳先生,完成了他对故土家园的一篇回忆文章《我的家世:追忆凯里香炉山》。文中,秋阳先生追思故土、追忆家世、追述先祖,字句间饱含深情,可谓 " 情透纸背 "。
而在其早年所著《苗疆风云录》一书中,秋阳先生曾这样描述香炉山:
香炉山,位于清水江的龙头河畔。一尊巨石,拔地而起。众山拱卫,一峰独秀。因形似香炉而得名。苗家以其峰如一根擎天大柱,称其为 Bob Bil Jel,汉语音译为坡壁赳,意为砥柱山。因其伟岸的雄姿,威镇黔东南,又嘉名 " 黔阳第一山 "。其所在的县清平,曾以此更名为炉山(县城在今凯里市炉山镇)。《清平县志》将此山与清水江并列,称 " 炉山凯水,清平山川之尤 "。并在山门下刻石铭记,称它是 " 荟萃众山之景 "," 集黔山之大成 "。
对香炉山,其描述之精审,其引述之详密,可谓别出心裁。可以看出,秋阳先生对苗疆历史,对香炉山人文,有相当深入、独到的研究。
其故土家园情感之投入,更是文字难以言表。
△秋阳先生在书房
秋阳先生读书在贵阳,家安在贵阳,其大半生事业也在贵阳,2024 年 1 月 16 日病逝于贵阳。如果说,凯里是先生的 " 第一故乡 ",生养了先生,那么贵阳则是先生的 " 第二故乡 ",成就了先生。
" 父亲坚持写作,平均每月要写一篇,满意的就拿给本地《贵阳文史》刊发,赚得稿费便又拿去买古玩。所谓买古玩,不过是偶尔购回一两件值得探究的古物,自我高兴一阵罢了!" 谈及秋阳先生晚年的生活,其儿子徐新建回忆说。" 父亲曾以贵阳西门河畔的‘三元宫’古迹为题,写过怀旧式散文,提及谢六逸与沈雁冰曾在此处的会见、诀别,感叹 ……"
实际上,秋阳先生也是一部 " 活贵阳史 ",其见证了贵阳这座城市七十多年的迁变。徐新建回忆:" 父亲每晚写日记,几十年不曾间断,积累了好多本,但没给子女们看过,也不知道本里都记了些什么。只是持续的时间如此漫长,想必录入了不少岁月变迁,说不定多少能折射出与之伴随的时代形影 "。
徐新建教授是人类学学者,博导,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一家两代人可谓中国文坛上的 " 父子作家 "。贵州籍著名作家蹇先艾先生在生前就曾称他们为 " 徐平家父子俩 "。
何为秋阳?
" 父亲大半辈子从事文字工作,退休后仍坚持了写作习惯,晚年选定的笔名为‘秋阳’。苏轼的《秋阳赋》表示过,文士为人的境界莫过于‘心如秋阳之明,气如秋阳之清’,善、恶则如秋阳之坚百谷与陨群木。" 谈及父亲这个笔名,徐新建教授若有所思地说。
香炉山巍巍,清水江滔滔。
贵山苍苍,乌江泱泱。
秋阳不落,只是凋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简介
姜秀波,1978 年生,贵州锦屏文斗寨人。笔名文斗、姜文斗、姜清平、姜明人、桐花凤、衣鱼、杉木刺等。贵州省作家协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在《知音》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在《文化月刊》《民族》等行业核心期刊,以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报》《文史精华》《文史天地》《贵州文史丛刊》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文化研究文章二百余篇次。
姜秀波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