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 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建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多措并举、一体推进。
施卫东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青年科技人才又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一大批集创新意识、核心能力、职业精神于一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作为基础性支撑。
施卫东建议,应统筹推进教育创新,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评价体系。还要整体构建 " 政、产、学、研、用 " 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打通科技与教育、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提高各类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
" 南通大学在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施卫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 "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 的办学理念及其 " 敢为天下先 " 的创新精神,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了实体运行的张謇学院。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特区,张謇学院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跨界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设置 " 智能 +" 大类专业,学生前两年进行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自主选定的大类专业范围内的专业培养。全方位、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高地,面向 " 智能 +" 行业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新时代 " 工匠精神 "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厚的智能类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从事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研发制造和管理工作,并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智能类行业具体领域实现信息化改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