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2024-03-13
【社会】西安一男子4S店购车后下午降价万元,买家如何不吃“哑巴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 男子购车后下午车辆降价 1.7 万元 " 冲上热搜。原来,陕西西安一男子在 4S 店精心挑选并购买爱车,但他还没将车开回家,这款车就降价了 1 万多元。此事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与热议。

近年来,不少购买车辆、房子、手机及其他大额商品的消费者发现,这类商品的销售价格波动较大,有的商品在不到 48 小时,甚至 24 小时,价格就相差甚远。

对此,受访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大额商品时,要对商品的历史价格有所了解,避免受到商家 " 忽高忽低 " 修改价格的误导,还要看清楚是否明码标价,同时尽量和商家进行保价约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图源:VCG

【1】若明知降价未告知

涉嫌欺诈须退差价

据报道,王先生决定购买某品牌一款混动车型,这款车的官网报价是 13.28 万元,各种优惠下来,裸车报价 10.72 万元。当天下午 4 点左右,王先生支付了首付,5 点多办理分期,晚上 7 时许把车开走。回到家后,王先生刷朋友圈发现,当天下午 4 时许,该品牌其他 4S 店的销售在发朋友圈,这款车的新款正式上市,且他看中的那一款官方价格降了 1.7 万元。

王先生到店里找工作人员讨说法,销售人员称新旧两款车的配置基本一样,并非故意屏蔽王先生,而是把所有顾客都屏蔽了。

该店市场总监说,作为经销商,他们绝对不会隐瞒车辆官降的消息," 厂家 3 点多发布的,客户是 4 点多开的票,卖出去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新款的信息,这里面存在一个时间差,除了王先生,前面还有订车没有提车的客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已向厂家反馈,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个让顾客满意的解决方案 "。

▲王先生的车还没开回家,车商官网已宣布新款车型上市。图源:红星新闻

对于商家此类行为,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如果经销商在未接到厂家通知的情况下将车辆卖出去,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如果其已经知晓新的价格政策,反而利用时间差继续按原价销售,那么明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还差价。

多位受访律师认为,商家此类行为涉嫌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撤销车辆买卖合同。

" 若消费者因经营者故意隐瞒车辆真实情况等重要信息而作出了违背真实情况的消费决策,则经营者涉嫌欺诈。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了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此时消费者可以要求撤销合同并退还费用或者与经营者协商退还差价。" 北京观韬中茂(青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杰说。

但退还差价需与经营者协商。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饶伟提醒:合同被撤销后,视为双方之间没有建立合同关系,除非销售商同意,否则消费者并不能当然地与销售商按降低后的价格另行购买车辆,也不能当然地要求销售商以退还差价的条件继续履行合同。

不过他们也指出,如果销售商对降价并不知情,那么只有在销售商明确承诺价格保护的前提下,消费者才有权利要求 " 补差价 "。

【2】商家虽然定价自由

也需守住法律边界

现实生活中,除了车辆外,房子、手机、电脑等大额商品都可能出现 " 买贵了 " 的现象。

记者注意到,2023 年 9 月,某二手房交易平台中介费的收取标准,从房屋成交总价的 2.7%,统一下调至 2%。与此同时,收费模式从购房一方单边支付中介费,改为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1%。

按照 2.7% 的费率交了中介费的买房客,已经 " 哭晕 " 在社交平台:" 就想知道之前签了合同,还没网签的人会退钱吗?"" 昨晚 11 点签合同的冤大头 "" 要是迟几天,就能少花 10 多万元 "……

在多个平台搜索 " 商品降价 + 吐槽 "" 商品降价 + 大冤种 ",可以看到不少消费者吐槽购买的手机、相机、球鞋等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价的情况。

商家究竟能不能频繁调整商品价格?

陈音江认为,市场充分竞争行业的经营者,有权根据经营成本和供求关系制定价格标准,法律也没有规定经营者制定价格标准之后多久不能调价。但前提是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制定公平合理的价格制度,并且做到明码标价。

一方面不得利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比如涉及商品促销活动的折扣定价时,不能随意虚构商品 " 原价 ",以此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不能哄抬价格,串通涨价,推动商品价格过高过快上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专家指出,一些商家常用折扣促销或是 " 抄底价 "" 最低价 " 等宣传模式来吸引消费者," 最低 " 这样的词汇是相比较而言的,需要明确比较的时间、对象,如跟同类商品比、跟竞争对手比或是与自家的历史价格相比等,从而避免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商家应当谨慎使用此类宣传口号,消费者看到此类字眼时也须提高警惕。

【3】购买商品货比三家

协商进行保价约定

记者查询电商平台发现,除了商家的自我约束外,部分电商平台采取一些措施来规范此类活动。

如某电商平台为了避免商品短时间内的价格波动,让消费者利益受到更周全的保护,推出了相应的 " 价格保护服务 "。根据平台规则,消费者购买平台自营商品下完订单后价格发生了变化,可以申请价格保护,申请成功便可按照提交申请时商城售价支付,或返还差额部分等值的款项。

那么对于车辆、房子等大额商品,是否也可以借鉴建立价格保护机制?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车辆一般来说没有保价机制,原因在于买车属于市场化行为,价格波动比较大,厂家和经销商通常不可能提前知晓,所以给出长时间的保值或者保价很难做到。

饶伟也提出,对于此类大额消费用品,销售方并无法定价格保护义务," 价格保护机制并非销售方的法定义务,不同商品基于其特性有不同的价格确定机制,特别是对于大额消费用品,比如房子、车辆,如果强加给销售方保价机制,由此产生的风险溢价还是会转嫁给购买方 "。

图源:VCG

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专家们建议,消费者要对商品的历史价格有所了解,避免受到一些商家 " 忽高忽低 " 修改价格的误导,还可通过比价网站或平台的 " 卖家交流 " 板块进行多方比价,以确保尽可能实惠地购买商品。

" 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产品市场走向,在购买时务必与销售人员沟通,在订立合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产品处于什么情况。若后续得知在订立合同前商品就出现降价等情况,消费者应当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若后续商品因市场波动而价格下跌,消费者只能自担风险。" 李杰建议道。

" 如果商家对价格稳定作出承诺,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如果确实出现被欺骗而‘买贵了’的情形,应采取法律途径,理性维权。" 饶伟说。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果不得不在短时间内降价,怎么做才能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李杰认为,企业应当合理定价,在面对市场波动、供求关系变动、竞争压力过大等情况而不得不降价时,企业内部应该进行协商讨论制定多种方案,切实考虑消费者的真实感受,不宜一次性降价幅度过大。同时,企业也应做好产品调研,维护好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 在销售时企业应充分披露商品价格构成,明确不同组合条件下价格可能会有差异;在宣传广告等方面也应注意措辞,不要作出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承诺。" 饶伟说。

来源 / 九派新闻、法治日报

相关标签

4s店 朋友圈 消费者权益 陕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