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3-14
【寻仁迹】从黄葛桥到火石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从蓉遵高速公路火石站下站,前往山脚的桐梓河峡谷,要经过一个名叫黄葛桥的地方,它位于火石镇荣华村境内。

黄葛桥得名,是因沟旁生长的黄葛树,一侧发出的根系,将横跨溪沟的石桥彻底包裹,桥疑为宋明时期所建。" 小时候,我们就踩着树根过沟,去前面场镇上学。" 住在附近的小李说。

▲黄葛桥

这个场镇,就是今天的荣华村村委会驻地,不宽的街道上,大约居住着 40 到 50 户人家,开有饮食店、百货店、农资店等。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期间,先后建设的庙宇及供销社仓库等,被新建的楼群包围。

20 多年前,荣华村还叫荣华公社时,这里是一个很热闹的乡场,毗邻桐梓县、习水县的村民,也会踩着位于必经之路上的黄葛根——黄葛桥,往返集镇。

荣华作为今天火石镇所辖的行政村,一脚跨两县——河对面是桐梓县,因此在传统农耕时代,其具备了作为物资交易汇聚地的基础条件。

▲火石镇老街的一处遗迹

荣华场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清顺治年间。其时,一位名叫李自荣的人,几经辗转后,迁徙到遵义府首县(即遵义县)大溪里十甲桑树坝,即今天的黄葛桥(又名葛藤坝)一带安家落业,试图兴办场市。怎奈,此处距离河边的庙子塆场太近,他有心无力。

庙子塆场,最早是下游 " 老场 " 搬迁而来。与此相距约两公里的 " 老场 ",据称是一位名叫傅大其(音,下同)的人创办,有三栋 " 长三间 " 的栈房,位于桐梓河岸边的一处季节性溪沟旁。至今,仍居住在此的傅姓人家,大多是他的后代。

在傅大其当年老宅基础上建房居住的傅良志,是其后代之一。

在傅家人的回忆中,傅大其管理下的 " 老场 ",虽然只有三栋 " 长三间 " 的栈房,不成街道,但经营种类很齐全。" 有粮食交易,布匹生意、盐巴买卖。" 傅良志说,傅大其的收入,就是从这些交易中提取一定管理费," 比如粮食交易时,他就用尺子在升斗面上刮一下,掉下来的粮食就是他的管理费 "。

▲傅大其老宅位置

傅良志说,这位傅大其,是 " 有过顶子 " 的人物,作为开办场镇的 " 场头 ",既有经营和管理的本事,又有丰富的人脉关系,跟县太爷的关系不错,还有一批 " 武装护院 " 的家丁," 可惜,他死于地方争斗。"

傅良志夫妇居住的土屋,是 40 多年前,请了几十个师傅和小工,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在老宅基础上筑泥为墙。他们每年种玉米、种高粱,自酿 " 小作酒 ",把孩子们拉扯大,又在附近修建了一栋三层楼房,现在每年仍要烤 1000 多斤高粱的 " 小作酒 " 出售。

酿酒,是这一地区多数家庭的传统手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从小耳濡目染,成年后,大多 " 无师自通 "。而他们所酿之酒,除了作为烧酒之一的 " 小作酒 ",还有米糟酒,即咂酒或坛子酒。其中,咂酒和坛子酒,具有典型地方特色,有较好的健胃等保健作用,据称当地 50 岁以上的妇女,大多都会酿这两种酒,有的家庭现在逢年过节还会酿一些招待客人,只是不再亲自上山采草药制曲。

▲旧时石制生产、生活用具

" 老场 " 一带,石头垒的道路和田土坎上,散落着许多老建筑构件及旧时石制生产、生活用具。附近,残存多座明代特征的墓葬,其中,有的是规模较大的双墓室墓葬,墓顶塌陷,墓门洞开,为黄土壅塞。

我们查阅资料,结合清中期赤水河流域场镇兴办习惯、国家乡村治理的制度等推测,傅大其开办的 " 老场 ",极可能是在早期位于时遵义县、桐梓之间的一个关卡。后来,因过往人员较多,逐渐成为山区物资交易市场。从其后人描述 " 拥有家兵 " 信息推测,傅大其作为 " 场头 " 的同时,还可能肩负则官方赋予的乡村治安责任。

火红的 " 老场 ",随着傅大其的去世,以及随后一系列近乎演义的复仇和传奇,戛然而止。随之而起的,是上游的庙子塆场。

王钦伦先生《仁怀地名历史人文知见录》说,庙子塆场,即成书于清道光十八年的《遵义府志》中所载 " 元门观 " 场。

《遵义府志》对此记载不详,仅在遵义县场市中,以 " 元门观 城北 " 寥寥数字描述,可供追述的信息太少。我们结合傅大其后人的描述分析认为,《遵义府志》所称 " 元门观 " 场,或许是指 " 老场 ",而非天圣寺对面的庙子塆场。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人们习惯把天圣寺周边较宽的地区,包括荣华村的沿河、联合、塆子三个组,都称为 " 圆满观 "。此外,天圣寺一带,是桐梓河峡谷中难得的一小片平坝,昔日大道横贯其中,具备兴场条件。

庙子塆场,地处今仁怀、桐梓两市县交界,因对面是始建于明代的天圣寺(又名圆满观,据称为时四川提刑按察司佥事王亨所建)而得名。据称,草创期间,庙子塆场每月赶两次场,分别在今仁怀、桐梓境内轮流赶场,很多年后才固定到仁怀一侧,还开设过吸食鸦片的烟馆。

民国四年(1915),原属遵义县管辖的大溪里,划为仁怀县管辖。

新中国成立初期,庙子塆场上,有赵家开的染坊,李家的缝纫店,以及羊肉馆、酒馆,仁怀、桐梓以及习水三县毗邻地区村民,每逢农历的一、四、七,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十分热闹。

今年 88 岁的潘恩衡说,热闹的时候,还有很多 " 买青山 " 的木商,聚集在这里,打理自家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木材。最高峰时期,据说河谷中聚集的木材商号有十数家之多。新中国成立后,三合区供销社还在这里设立了分社。

▲天圣寺

显然,要在这样有影响的老场附近,再新开场镇,是没有可能。思量再三,李自荣决定举家搬迁,到离桐梓河边更远的火石坡下。

当时的火石坡,山高路远,人烟稀少。不过,早在南宋时期,开创了 " 播州盛世 " 的播州第十四代土司杨粲,开辟了经桑树坝、火石坡,由播州、桐梓往返古蔺、合江等地,入成都、进长江的大通道,以满足其运粮及经营所需。同时,出于防御需要,他还在火石坡周边的黄瓜垭,建立了传递紧急军情的 " 烽火台 ",一站接着一站向遵义、桐梓传送。明末平播战役时,由赤水河下游而来的平播大军,就是从这一带杀往播州土司最后的军事要塞——海龙囤。清雍正年间,火石还设有一塘,驻有官兵。

李自荣举家迁往火石坡,看中的就是这里的通道功能——位于赤水河、桐梓河之间,三县交界之地,远可入川,近能去仁怀县城,扼遵义、桐梓、古蔺通江达海之咽喉。

他的眼光,得到岳父一家的赏识——李自荣的妻子刘氏娘家,是当地的大户,财力和威望兼具。《火石镇志》等称,在刘氏娘家的全力支持下,李自荣父子如愿以偿,在火石兴办起场市,分为 " 上场 "" 下场 ",居住了上百户人家,还有类似今天商会性质的组织。

当然,李自荣兴办起火石场后,仍未舍弃桑树坝。他让长子李聪生一家,重返桑树坝的黄葛桥一带居住,以守旧业。同时,他将其他几个儿子,也分别迁往今天的夹子头、构言台、卞村等地,自谋职业。

遗憾的是,李自荣等人草创的火石场,毁于清咸同年间的战火,商户大多迁往三合等地。曾经繁华的火石场,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也仅有两排共计不超过 20 间栈房的狭窄小街,人气甚至不如后起的荣华场。

桑树坝,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荣华,成立农协会。1958 年,成为荣华人民公社的驻地。因公社驻地发展需要,拟新建场镇,但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赶场习惯,即便是作为公社驻地,荣华场的兴起,起初也很艰难。直到一次盗窃案,促使庙子塆场走向终结——设于此的三合供销社分社被盗。

潘恩衡回忆说,庙子塆场很热闹,但一脚跨两县,不好管理,几乎每场都有 " 摸包 "(方言,即小偷)出没。这次供销社被盗事件,直接导致了庙子塆场迁往荣华,在距李自荣试图兴场的黄葛桥约 300 米处的瓦厂湾。

这个时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某年。至此,庙子塆场,这个存在数百年,见证了仁怀桐梓河流域场镇开发史的老场,退出历史舞台,留下古韵悠悠的天圣寺和老渡口,以及六至七人方能勉强合抱的黄葛树,还有已开作良田沃土的场镇遗址。

▲老渡口

荣华场,由此兴起。至上世纪 70 年代,又修建了供销社仓库、食品站等,更加红火。长约 4 米、宽约 1 米的黄葛桥,成为进入荣华场的必经之路。仁怀、桐梓、习水三县毗邻地区的村民,一次次从黄葛桥上走过,进出荣华场。

后来,由于 " 撤区并乡 ",荣华公社在改名荣华管理区后,又并入火石乡,改为行政村,荣华场逐渐冷清。2015 年后,因由乡改镇,火石集镇得到快速发展,很快由建镇初期的 40 多间商铺,发展到今天的数百户规模。

作者 黄黔华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高速公路 小李 遵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