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03-14
贵州省博基本陈列“更新”:贵州30万年岁月长河踏浪而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看一个展,了解一个地域。如果将文化比喻成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流,那么贵州从有人迹可循的旧石器时期开始,如涓涓山泉汇入大江大河一样,在这条自远古而来的河流中踏浪而来。

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 " 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 ",从距今 30 万年的盘县大洞走来,经过古夜郎时期的赫章可乐、跨越两晋到明代的贵安大松山、到辛亥革命爆发的 " 大汉贵州军政府 ",展览如椽大笔,用 3500 多件(套)文物书写发生在贵州这片土地的历史史诗。

在近 6000 平方米的展厅中,展线长约 2 公里。据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介绍:" 这是一场人文盛宴,毫无疑问,也是全国博物馆界 2024 年度的一个重磅展览。"

展陈以时间为主线,分为 " 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史前时期 "" 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先秦时期 "" 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 兼容并包 因俗而治——隋唐至宋元 "" 国之战略 设省而治——明代贵州 "" 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 六个部分,展示了贵州地域逐步融入华夏核心的历史进程。

自 2 月 3 日开展以来,该展收获了众多关注与好评,截至 3 月 7 日,观展人数超 15 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贵州省博物馆更是成为全省文博参观 " 顶流 ",日均观展人数破万。李飞表示,此次展览,强调以史为鉴,进而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播州杨氏土司明代金冠

史前时期: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

贵州,是史前文明汇集地,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展览的第一部分 " 洞天岁月 星光闪耀——史前时期 ",分为 " 遗址众多 名列前茅 " 与 " 星罗棋布 异彩纷呈 " 两个单元。

据介绍,贵州已发现史前遗址近 500 处,数量之多,居全国前列。贵州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洞穴遗址为主,遗迹、遗物记录了距今约 30 万年至 1 万年间,人类从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演进轨迹、工具制作由打制向磨制的发展历程、生业方式由狩猎采集向渔猎采集的转变过渡。

在 " 遗址众多 名列前茅 " 单元中,呈现了贵州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物与遗迹。桐梓岩灰洞遗址的牙,来自早期智人 " 桐梓人 ",距今 18 万至 11.8 万年;普定穿洞遗址的女性头骨,来自晚期智人 " 普定穿洞人 ",距今 1 万年左右;黔西观音洞遗址和兴义猫猫洞遗址的石制品,看似不起眼的石头,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史前人类重要的工具;毕节海子街大洞遗址的石簇,距今约 1.7 万年,朴素的外表下却暗藏贵州古人类制造和使用弓箭的 " 秘密 ",这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古老的打制石镞,就算在国内同时代遗存中也十分罕见。

贵州古人类吃什么?有怎么样的生死观?从什么时候开始爱美的?答案可在 " 星罗棋布 异彩纷呈 " 单元找寻,该单元展现了贵州古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展出的文物见证了这一漫长的过渡期:安龙龙广观音洞遗址的角铲,用兽角制作而成,是磨制技术对骨角器加工的证据;平坝飞虎山遗址出土的彩陶片,是贵州高原仅见的彩陶残片;普定白岩脚洞遗址出土的骨笄,反映当时人类已经开始注重发型式样;贵安牛坡洞遗址中发现的墓葬 , 距今 1.02 万至 0.87 万年,为探讨华南地区屈肢葬的流变提供了重要线索;贵安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型,有人在吃东西、制作石器,还有人在捕鱼狩猎,再现贵州古人类丰富的生活形态。

在新石器时期的贞丰孔明河遗址、习水黄金湾遗址、天柱盘塘遗址,从名字就可看出,贵州古人类已经摆脱对洞穴的控制,开始逐水而居。水流也促进了各流域人群间的文化交流。其中,天柱盘塘遗址出土的白陶,绘有凤鸟纹、弦纹等纹饰,与高庙文化陶器所饰凤鸟纹相似,是高庙文化沿清水江向西传播的见证。

△贵安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复原模型

先秦时期: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

展览第二部分 " 青铜之光 华夏一脉——先秦时期 " 分为 " 青铜初铸 稻作传播 " 和 " 大河上下 通道凸显 " 两个单元,呈现了先秦时期贵州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

在 " 青铜初铸 稻作传播 " 单元中,一系列青铜文物熠熠生辉,它们见证了贵州先民逐渐掌握青铜铸造技术,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青铜文化。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出土的鱼镖石范,顶端巧妙地设计有斜面浇口,表明商周时期的贵州先民已初步掌握青铜铸造技术;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有段铜锛,是贵州青铜时代初期的代表器物之一。

此外,通过仔细观察这些青铜器的器型,我们还能窥见贵州与四川盆地、云南高原、两湖平原等地区的文化交流痕迹。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的双大耳陶罐,腹部饰两周凹弦纹,与西北甘青地区氐羌文化关系密切;威宁中水红营盘(独立树)墓地出土的铜剑,是贵州目前发现较早的青铜兵器,其整体风格仿巴蜀柳叶形剑,反映了巴蜀文化与贵州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威宁中水银子坛墓地出土的蛇头形茎铜剑,在滇文化中出土最多,也被称为滇式剑,反映了云贵高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

而在 " 大河上下 通道凸显 " 单元中,不仅有在北盘江、清水江、锦江、乌江、赤水河等流域均发现的先秦时期遗存佐证,也有楚将庄蹻循江入滇,或溯沅水伐夜郎而王滇的历史记载,证明了大江大河自古就是族群互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 2017 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征集而来的不对称形铜钺中,还装饰着 " 羽人 " 竞渡的纹样,小舟上的四个人手持桨,作划船状,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辉墓陶俑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

展览的第三部分 " 郡国并治 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分为 " 古国夜郎 历史之谜 "" 秦汉经略 始设郡县 "" 魏晋风度 多族共融 " 三个单元。

在 " 古国夜郎 历史之谜 " 单元中,尽管夜郎历史尚有诸多谜团待解,但展览的历史文献、图文展示、遗址文物掀开了这个神秘古国的面纱一角。赫章可乐出土的大型连枝铜灯、用于 " 套头葬 " 的巨大铜釜、布满岁月痕迹的虎钮铜錞于,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夜郎国的古老故事;1978 年威宁中水西汉墓出土了一件 " 鲵鱼形铜带钩 ",背面刻有铭文 " 日利八千万 ",也就是说这位古人在皮带扣上写着 " 我每天赚八千万 ",而在汉武帝时期,一枚五铢钱可以买一斤大米,对于这位每天赚八千万枚五铢钱的古人来说," 先赚一个亿 " 可以说真的只是一个 " 小目标 "。

在 " 秦汉经略 始设郡县 " 单元中,一枚出土于兴仁交乐的 " 巴郡守丞 " 鎏金铜印熠熠生辉,是贵州目前发现的级别最高的汉代官印。而在众多珍贵展品中,最为夺目的无疑是那两驾分别出土于兴仁和兴义的东汉铜车马,它们作为 " 国宝级 " 文物首次在展览中相遇,一辆辎车与一辆轺车隔着玻璃静静对视,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互诉 2000 年来的沧桑变迁与世事更迭。

在 " 魏晋风度 多族共融 " 单元中,贵州考古发现的铜印 " 谢买 "、" 郭顺之印 "、" 张光私印 "、" 樊千万 "" 赵千万 " 等姓氏私印,可能与汉晋时期的南中大姓紧密相连,承载着魏晋时期贵族的风华与荣耀。此外,石板墓、悬棺葬、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多样化的考古遗存,展现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生动场景。更令人瞩目的是,原产于海外的琥珀、玛瑙等珍贵饰品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亮相,它们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交流见证,更是各族文化不断融合、相互借鉴的有力证明。

△南宋杨粲墓一比一复原

隋唐至宋元:兼容并包 因俗而治

展览的第四部分 " 兼容并包 因俗而治——隋唐至宋元 ",分为 " 多制并存 义在羁縻 "" 物尚中原 文教开新 "" 土司制度 巩固边疆 " 三个单元。

出土于红花岗忠庄桃溪寺杨氏墓地桃溪寺宋墓 M1 的王铺记银锭,刻有 " 王铺记 " 三字,应是当时金银铺铸造的商标,反映了南宋时期遵义播州地区的商贸活动已进入新阶段;出土于杨粲墓男室的遵义型铜鼓,因独特的造型被定为遵义型铜鼓,成为中国铜鼓八大类型的标准器之一;出土于杨粲墓的宋代梅瓶,根据其素雅的色彩可推断来自磁州窑系,是贵州对外交通繁荣的物证。

其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还属一比一还原的杨粲墓。墓中有 6 座壁龛,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的建筑格局。精美的石刻人物,栩栩如生,大多是为墓主人服务的仆人,展现了当年杨氏土司养尊处优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的贵安大松山墓群,时代从两晋南北朝经隋唐、宋元一直延至明代,墓地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堪称一部 " 黔中通史 "。经过发掘,贵安大松山墓群共清理墓葬 2000 余座,出土各类文物 4000 余件(套),入选 2022 年度 "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彝族土司夫人长袍

明代时期:国之战略 设省而治

展览的第五部分 " 国之战略 设省而治——明代贵州 ",分为 " 调北征南 贵州建省 "" 大力开发 物阜民丰 "" 儒学传播 阳明悟道 "" 民族和谐 维护一统 " 四个单元。

明代对于贵州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期,永乐十一年(1413 年)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成为全国第十三个行省。建省后的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得到较大发展,更有 " 阳明心学 " 发端贵州,形成独树一帜的黔中王学。

关于明代时期的贵州,重点文物有黔府青花罐、" 大明宝钞 " 壹贯钞版、夏原吉刻铭渠田砚、铜云板等,其中黔府青花罐底部印有款识 " 万历丁亥年(1587)造黔府应用 "。据介绍," 黔府 " 为沐英一族在昆明的府邸,该青花罐是沐昌祚袭爵期间制成之物,对研究云贵两省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金石番长官司印 " 铜印造于洪武五年(1372 年),是明代贵州土司制度的物证。

在贵州众多土司中,奢华的当属杨氏土司,杨氏对播州延续了 700 余年的世袭统领。在播州第 25 世土司杨辉墓出土的文物中,七十件陶俑十分壮观,骑马佩剑的武士、牵马漫步的行人、敲锣打鼓者和马背上的号手以及负重前行的奴仆等群像,再现杨辉出门的豪华仪仗队。同样出土于杨辉墓的还有两顶 " 千足金 " 金凤冠、镶嵌宝石的金纽扣、金镶玉腕饰、有着八卦鱼藻纹样的银盆等金银器。

这样的奢华直至明万历年间戛然而止,在海龙囤遗址的模型前,绿影葱葱的海龙囤已掩盖住曾经金光闪闪的土司生活。据记载,播州之役前后历时 114 天,其中攻打海龙囤近 50 天,此役终结了杨氏对播州 700 余年的世袭统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冷兵器与火器的对决之一。作为西南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重要遗存,海龙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城堡遗址,是中国第 48 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清代时期: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

展览的第六部分 " 黔境定格 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分为 " 多措并举 加强统治 "" 经济发展 开炉鼓铸 "" 人文蔚起 科甲挺秀 "" 晚清风云 行不甘后 " 四个单元。

清朝早期,官方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疏浚商道,开炉铸币,发展商业、手工业,持续扩张矿产开发规模,促成清代前期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张 " 清水江文书 " 是清水江流域山林经营和林木贸易的民间契约,反映了贵州林业发展及商业活动;一本《山蚕讲义》是清末遵义纺织手工业动态的重要资料;贵阳市中华北路北横巷窖藏出土的 " 吕盛茂 " 银锞、" 虞合盛 " 银锞、" 叙浦县 "" 熊新盛 " 银锭、" 桃源县 "" 李源茂 " 银锭,纪年有 " 元年十二月 "" 拾三年 " 等,反映了清代贵州商贸的繁荣,是研究清代货币的重要实物资料;贵州官钱局壹两银票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由时任贵州巡抚庞鸿书特命官钱局发行,发行至 1915 年止,都没有贬值,这在晚清民国时期贵州发行纸币的历史上极为罕见,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乾嘉年间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乃嘉庆年间陈浩所作,书中详细描绘了清中晚期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情况。此次展览展出的《黔苗图说》正是 " 百苗图 " 中出现较早、艺术水平较高的抄本。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咸丰、同治年间,不堪重负的贵州各族人民揭竿而起,形成声势浩大的起义。一枚 " 天字一号 " 钢锭,是贵州青溪铁厂正式建成的见证,开启了中国近代钢铁重工业的先河;一本《播雅》贵阳文通书局铅印本是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第一部书;一纸《大汉贵州军政府令》写着 " 贵州宣布独立 ",是贵州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临时军政府发布的第一号安民告示,标志着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终结,开启了社会新篇章。

董容语 肖嬿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博物馆 多彩 海子 大江大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