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7 日,河北邯郸官方通报:2024 年 3 月 10 日,河北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案件发生后,肥乡区公安机关立即开展侦破工作。3 月 11 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获,现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涉及未成年人,为保护受害人隐私,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对其家属造成进一步伤害。
对于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不少人有疑问:涉嫌杀害同学的嫌疑人是未成年人,他们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他们会被判处死刑吗?
要追究 3 名初中生刑事责任,须满足两个条件
江苏天倪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春燕律师表示,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主要取决于犯罪者的年龄和犯罪的性质。以下是不同年龄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理方式:不满 12 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 12 周岁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下严重罪行,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对 8 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已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所有犯罪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由于目前尚未披露具体犯罪情节,从被害人死亡且被埋尸的情况看,该案 3 名中学生可能触犯的罪名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还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如果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则不会被追诉。
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中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左迎春律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3 名初中生符合 " 已满 12 周岁不满 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的规定,如需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须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才能追究刑事责任。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法律要设置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对此,左迎春表示,现行的 12 到 14 周岁特别严重暴力犯罪者须担刑事责任的规定,出自《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规定,这是立法机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修法之举。
3 名初中生能否被判死刑?
根据目前官方通报,该案的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意味着,下一步嫌疑人要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少人有疑问:3 名未成年嫌疑人最后会不会被判死刑?左迎春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 18 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关于主刑的种类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这意味着,3 名未成年嫌疑人能够适用的最高刑罚就是无期徒刑。
胡春燕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国法律之所以规定对不满 18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主要原因在于: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它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不满 18 周岁的人由于是未成年,还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过程中,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还比较弱,因此,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因此不宜适用死刑。这体现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胡春燕说,如果将来 3 名初中生被追诉,在案件审理时,将会采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 152 条第 2 款规定:14 岁以上不满 16 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 岁以上不满 18 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 13 条进一步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决前,审判人员不得向外界披露任何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案卷材料,除依法查阅、摘抄、复制以外,未经本院院长批准,不得查询和摘录,并不得公开和传播。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 2023 年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过去一年,对性侵、伤害、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 零容忍 ",起诉 6.7 万人,同比上升 14.9%。对涉罪未成年人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情节较轻的,依法附条件不起诉 3.1 万人;犯罪严重的,依法起诉 3.9 万人。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顾元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