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年,茅台建厂的第一批工人里,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人识字。创业时期,工人们用 " 肩挑背磨 " 维持着酒厂的运营。但渴求高速发展的茅台知道,引进人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建厂 13 年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工学专业的季克良与同班同学徐英毕业后被国家分配来到茅台这座西南小镇。至此,茅台酒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拥有了被世界瞩目的未来。
3 月 20 日," 知行合一,酿造极致 " 季克良从业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暨《茅台酒酿造技术原理与实践》发布会在茅台举行。
透过发布会现场展出的季克良 60 年来获得的 27 张大大小小的证书与荣誉,透过近年来首次面向大众的《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手稿,透过 2011 年从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手中接过的茅台老酒瓶,我们能够看到也不仅能看到季克良在茅台从业 60 年所付出的努力,收获的幸福,更多的是 " 季克良 " 们用人才之力,科技之新为茅台掀起浪潮的那些年。
▲季克良毕业证及各种证书与荣誉
" 现在的茅台酒
质量肯定比以前更好了 "
" 我希望 50% 的人认同我在茅台干了一辈子,就很高兴了。" 谈起自己在茅台度过的一甲子,季克良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到茅台酒厂工作,是我这辈子最恰当的安排 "。
当茅台酒厂员工演绎自主编排的情景短剧《总有一些回忆让我难眠》,在场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仿佛在此刻与季克良一同感受到初到茅台,留在茅台,相伴茅台,与茅台共成就的 60 年。
那时的记忆,也逐渐清晰。
曾经 25 岁的青年前后搭乘汽车、轮船、火车,花费了 3 天时间才走过了 2000 多公里到达贵阳,从贵阳到茅台 250 公里的盘山公路又花了 4 天。到达仁怀,等待前往茅台的班车时,季克良在小餐馆里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杯茅台酒。
酒厂生产基础薄弱、住宿简陋、交通不便,在季克良眼中都不是问题," 国家有需要,那就好好干 ",是他唯一的目标,这一干就是 60 年。
在此次展出的《季克良:我在茅台一甲子》回顾展上,活动方细心整理了季克良从 1964 年进厂到今天,在茅台工作的笔记、文书证件,这些 60 年间简单的工作手稿和工作集锦都是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展出。
看着 1966 年第二期茅台试点全体同志的合影,季克良一一向嘉宾们介绍与他一起奋斗过的同事。简单的文字,投入的工作状态,映衬着这位茅台老兵的炙热之心,也从他的成长中看到了茅台的成长。
▲季克良向嘉宾介绍老照片
季克良在茅台的一甲子,是茅台酒厂 " 引才 "" 育才 "" 用才 " 和 " 留才 ",用科技创新之力写出 " 美 " 时代茅台科技创新工作新篇章的 60 年。
" 现在的茅台酒质量肯定比以前更好了 ",对茅台酒质量,季克良有十足的信心,这来源于深入生产一线长达 60 年的亲身实践,直到如今,季克良依旧时不时到制酒车间,与酒师们交流经验。
▲王莉主持学术讨论环节
因此,选择在茅台集团召开 2024 年度科技创新大会之日发布《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也能够看出,这本浓缩了季克良一生心血,耗时 2 年精心编著的书籍,是茅台工艺与科技实践珍贵的呈现。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表示,《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可以说是茅台生产酿造发展史上的 " 里程碑 " 著作,为茅台酒科学化生产、专业化酿造提供了标准指南,也为大家探寻神秘茅台、了解酱酒文化提供了有益读本。
▲《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
" 我感到改革促进了我们的发展 "
现场,季克良面对一张 70 年代自己穿着凉鞋站在茅台酒厂大门的照片感慨万千。那时的季克良,当上了生产技术科的副科长。
也许他从未想过,这样一家破破烂烂的小酒厂,日后可以成为世界第一烈酒公司,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
" 茅台的奇迹,不是一天建成的。" 季克良在研讨会上感叹。
茅台之所以成功是在改革中力求突破、勇于探索科技创新的结果。
▲《季克良:我在茅台一甲子》回顾展
" 改革 " 成为关键。茅台人也一直在钻研 " 变 " 与 " 不变 ",如何让传承越来越传统,让创新越来越现代的课题。
一次采访中,季克良说道:" 茅台酒的质量需要传承,但是茅台酒的发展需要创新。"
哪些可以传承?哪些可以创新?在季克良看来,茅台酒酿造牵涉到微生物普及、生长繁殖、代谢的坚决要传承好,不能破坏、不能改变。反之其他方面,尤其是管理、设备、检测手段等等都可以根据需要来创新。
▲季克良发言
在茅台从业 60 年,季克良从背酒曲的基层工人到技术研究的总工程师,从副科长到厂长,再到 1991 年再任厂长,参与并引导着茅台由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再改为股份制,质量管理到企业管理的不断规范化、科学化,让茅台酒厂进入了一个正增长的发展生态。
" 季老从业的 60 年,是敬业、爱业、勤业、乐业、精业的 60 年,也是茅台科技创新从规范化到科学化,再到专业化发展的 60 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驱动茅台发展、引领行业变革的伟力 ",丁雄军在研讨会现场说道。
无论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还是不同岗位任职,季克良都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
吴晓波在《茅台传》中评价季克良是在长期从事管理、市场及战略工作的实战磨炼中,具备了高度综合的现代企业家能力,可以跻身国际级企业家行列。
尤其是 90 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唱 " 主调 ",中国经济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
那时的季克良再次扛起改革大旗,面对传统白酒市场的压力,坚定以质量为中心,保证产品品质、提升年度产量,实现现代化生产的飞跃;以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组建营销队伍、培育人才、发展市场化,带领茅台从激荡的改革棋局中脱颖而出。
2001 年,茅台正式上市,2003 年,茅台酒产量首破万吨;从 2007 年开始,茅台从产品价格、营业收入、盈利规模、纳税额度、股票市值等各方面,跃居第一;2011 年,茅台成为行业领军者,而后连续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国有上市公司,进入中国白酒的 " 茅台时代 "。
▲丁雄军代表集团全体员工向季老赠送肖像画
关于上市,季克良回答了一个疑问。他说,茅台改革上市,是需要通过这一举措来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往更高的地方走,茅台在上市之后的发展才开始健康和稳定。
也正是这个决策,在十余年的改革破局中,茅台就超越了帝亚吉欧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酒公司。
据《茅台集团生产经营工作报告》透露,2023 年茅台营收 1644.8 亿元,利润总额达 1083.5 亿元,首次达成营收、利润 " 双千亿 " 目标。
这对曾面临过 16 年长期亏损的茅台来说,今天的成绩,确实是一个 " 奇迹 "。而这绝不是因为侥幸和幸运,优秀企业的转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
直到今天," 我认为改革是一个动力,改革促进了我们发展 ",季克良说。
茅台需要 " 季克良式 " 的人才
季克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季克良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酿酒行业科技人员奋进拼搏的岁月。
茅台企业发展、茅台酒工艺传承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与科技的力量。也是因为季克良这样一批发酵专业大学生的到来,让茅台树立起 " 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 的人才观,去不断追寻科技之光、求索创新之道、酿造极致之美。
但在改革开放以前,茅台酒厂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季克良回忆,刚到酒厂时,缺人才、缺资金、缺装备,那时在酒厂 " 背糟子 " 的工作并不体面。
▲嘉宾们对季老的祝福
90 年代后,重视知识培养、重视科学技术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茅台更遇到市场经济的好时机,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加入到茅台。在 " 变 " 与 " 不变 " 之间,用科技解密茅台,用科技驱动茅台创新发展。
尤其是 2022 年以来,茅台坚持 " 科学传承美、科技创新美 "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在酒主业专业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全业务域数字化发力突破,推动了茅台加快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3 月 20 日,这天是春分,也是茅台一年一度举办科技创新工作会的日子,茅台科技人才连续三年在会上总结科创发展成效,研讨茅台传承与创新共进之道,论证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传承的价值。
其中,茅台在原料 " 四良 " 研究、微生物 " 三系 " 研究上均取得显著成效,更深入推进茅台工艺阐释及改进方面的研究,对酒体设计及新产品研发加入更科学的技术。另外,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产业发展绿色化方面也一一打造出低碳新样本。
▲诗朗诵《我的梦》
此次研讨会,有一个特别的亮点。所有的参会证件都采用湿法造纸工艺,以酿酒丢糟为主要基材制作而成。参与研发的茅台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人员曾洪告诉我们,这是废弃酒糟在于用动物饲料或肥料之外,又一新的尝试,后期还会开展签字笔、笔记本、礼品袋、 纸杯等办公产品的研制。
这是茅台彰显 ESG 理念,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精神将绿色低碳运用到了实际。其实在曾洪背后,还有很多科学技术人才,默默在为茅台发展科技创新主动担当、贡献绵薄之力。
▲情景短剧《总有一些回忆让我难眠》
研讨会上,季克良再次呼吁," 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 需要更多科技人才的保护、发掘和发扬。传统酿酒工艺更需要科学加持,不断推动生产规范建立的过程,就是科技力量不断介入的过程。
步入 " 双千亿 " 的茅台,还将继续坚持 " 一盘棋 " 思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科技杰青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用科技的力量,努力构建茅台的 " 新质生产力 ",向世界一流品牌迈进。
作为为茅台发展贡献了半辈子的季克良,在 2022 年后又被返聘为酿造技术导师,继续为茅台高质量发展时期的科技创新贡献余热。
▲《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手稿
此刻的季克良,扮演的角色则是茅台传承与创新的护路人。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茅台科技创新的亲历者、主导者、见证者和观察者,季克良推动了茅台创新发展 ……" 这是回顾展上的一段序言。季克良站在这段话面前,摆摆手说道:" 我不是什么主导者,只是一名茅台老员工。"
如同最初来到茅台酒厂的那天一样,季克良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 25 岁青年,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在当时响应了国家号召,来到茅台酒厂利用所学专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直到今天,这位茅台老兵还在利用毕生所学、毕生所得为茅台、为中国酿酒行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分享自己 60 年的学术经验。
60 年,文字成为记忆,岁月化作声音,都写入这本《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中,让更多人了解茅台,读懂茅台人的初心,让世界看到珍贵的中国白酒酿造工艺。
来源:茅台时空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