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多变,正值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你身边有没有人出现 " 咳个不停 "?
随着流感和支原体的偃旗息鼓,另一种多年没什么存在感的呼吸道疾病被人们重新提起——百日咳。
发病率明显上升,是去年同期的 23 倍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 " 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24 年 1 月 1 日 -2 月 29 日,全国报告百日咳 32380 例,是 2023 年同期(1421 例)的近 23 倍。
其中,1 月报告百日咳 15245 例,其中死亡 5 例;2 月报告百日咳 17105 例,其中死亡 8 例。
▲ 2024 年 1 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部分)
▲ 2024 年 2 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部分)
近年来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被专家称为 "百日咳再现",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这种既往被认为是幼儿才会得的病呈现 " 高龄化 "。
百日咳并非普通咳嗽,除了咳嗽病程长之外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警惕。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小于 5 岁儿童为主。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
病程可长达 2~3 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一般 4 — 6 周。
▲图片来源:" 四川药品监管 " 微信公众号
发病初期
有低热、咳嗽、喷嚏、流泪等表现。最初为单声干咳,2 — 3 天热退后咳嗽加剧,以夜晚为甚。
第 7~14 天后
退热,出现阵发性痉咳,常为短促咳嗽 10 — 30 声,继之深长吸气。吸气时空气经狭窄、紧张状态的声带而发出" 鸡鸣样 " 哮吼声。随后反复连串阵咳,直到大量粘痰咳出或随胃内容物吐出。痉咳在夜间比较明显。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无典型痉挛性咳嗽。
百日咳是怎么传染的
百日咳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所以往往会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聚集性发病。
百日咳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很类似,前 1-2 个礼拜可以仅仅有点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但在这一时期,传染性极强,非常容易被忽视。
若有这样的咳嗽就要警惕百日咳
百日咳常需经历 " 卡他期 - 痉咳期 - 恢复期 " 三段时期方可缓解,每段时期,症状表现不一样。主要见于——
卡他期:表现为流涕、打喷嚏、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时间可持续 1~2 周。
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新生儿和 6 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此期一般持续 2-6 周。
恢复期:痉咳仍在持续,但逐渐趋于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除了咳嗽之外,百日咳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 6 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也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如果咳嗽 2 周以上,我们还要警惕同样是春季高发的这种病:肺结核。
如何预防?
百日咳疑似病例应与其他人分开,尤其需要避免与未完成免疫接种的婴儿接触,直到病例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5 天后。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疑似病例应与其他人避免接触,直到阵发性咳嗽 3 周后或咳嗽停止为止。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接种时间为:3 月龄、4 月龄、5 月龄、18 月龄,以上节点各接种 1 剂次。
通常疫苗接种 3 — 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 年后抗体几乎消失,有再次被感染的风险。
因此,除了接种疫苗,大家还要加强防护意识,在百日咳高发季节,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合理作息,适当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来源 中国新闻社、国家疾病控制预防局、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广州卫健委、国家卫健委《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 年版)》、全国少工委、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