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3 月 27 日是世界戏剧日,现代快报推出了 " 江苏有戏 " 系列报道。江苏作为戏曲大省,其中淮剧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淮剧是形成于淮安一带的地方戏曲,雏形至少可追溯至唐宋以前。近些年,淮安涟水淮剧团打造的现代淮剧 " 村官三部曲 "" 党员三部曲 "(第二部),被业内誉为淮剧艺术 " 涟水现象 "。一个小小的县城剧团,是怎样从苏北乡村小戏台走进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
△表演现场
演员以剧为命,不要工资集资创剧
" 当年面对市场改革,剧团处在‘阵痛’时期,我们到乡村演出,观众仅有十几人,演员轮流做饭,自己带着被褥,有时候连煤气灶都要自己带。"4 月 2 日,团长翟永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涟水淮剧团创办于上世纪 50 年代,他 1991 年进艺校,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剧团。2008 年以前,生存成了最大的问题,剧团内有人靠借款度日,有人靠兼职养家,即使是这样,剧团人也从未想过放弃。
怎么才能存活下去?剧团成员明白,必须靠精品力作支撑。2008 年,在剧团近乎解散的危急时刻,全团人员破釜沉舟,停发 3 个月工资,每个人还凑了 2 万元,硬是以集资的方式,东拼西凑 60 余万元,他们请来知名编剧,创新排演《鸡村蛋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剧一炮走红,一举拿下省 " 五个一工程 " 奖等 30 余个奖项,淮剧艺术 " 涟水现象 " 由此引发全国关注。
2020 年 11 月,剧团打造的《村里来了花喜鹊》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观众散场后说感觉这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尤其是看到花喜鹊经过内心挣扎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真的很感动。" 翟永军回忆起当时现场的阵阵掌声,自豪感满满。
△梅兰芳大剧院《村里来了花喜鹊》
深入田间地头," 艰难求生 " 变 " 浴火重生 "
淮剧 " 涟水现象 ",由五部现代戏组成,即 " 村官三部曲 " 之《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 党员三部曲 " 之《哎呦我的憨哥哥》《村里有个管得宽》,这五部现代戏的剧本创作者都是编剧袁连成。
△《村里有个管得宽》
袁连成在他分享创作心得时提到,十六年前,当时的涟水县淮剧团团长前来盐城,希望袁连成救救涟水淮剧,让他们打一场翻身仗,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了。袁连成决定把创作位置下移,就是到村里去,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他提出用十五年时间,为涟水县淮剧团创作 " 村官三部曲 "。他做到了,剧团也活了。
" 听上去似乎不难。但实际上,如今展演的农村戏原意是贴近生活,结果反倒离生活更远了。" 翟永军说,为了剧本创作更贴合实际,剧团每年都要到农家去体验生活、寻找故事线索。他们深入乡村采访采风,与农民交友,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和村干部谈心、搜集素材。每次排出新戏,剧团都第一时间要走到田间地头,演给群众看,唱给农民听,每完成一稿,都会让 " 村干部说真不真 "" 群众说像不像 ",他们知道农民的故事,农民最爱看。这些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干部群众的喜爱。
创新现代表演风格,轻喜剧常演常新
" 现在人有了手机,看戏的群体也少了一些,怎么能把他们再抓回剧场,我们也花了不少精力。" 翟永军表示,涟水县淮剧团坚持出精品,坚持重人才。他们以现代戏为抓手,以轻喜剧为突破口,在保持淮剧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借鉴其他剧种的优长,使淮剧艺术更加切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从深受群众喜爱的古装戏、传统戏,到近年来的新戏、大戏,剧团演出 " 常演常新 ",以大地为舞台,以蓝天为幕布,深受农民喜爱。
如今,36 名团员中,国家一级演员 3 人、二级演员 9 人、三级演员 17 人,其中演员许晴获得第 28 届上海白玉兰奖最佳配角奖,这是全国县级剧团中为数不多获此殊荣的演员。
淮剧是涟水淮剧团演员们的一生所爱,他们希望淮剧能够传承下去,能够被年轻人所喜爱。在全县 16 个镇街中,他们选择有条件的村居社区建立了 126 个百姓大舞台固定点位,同时,综合运用流动舞台车确保了 " 送戏下乡 " 覆盖全县。此外,他们从涟水县幸福里小学、东胡集小学到南集小学,剧团还开展了 " 淮剧进校园 " 公益项目,打造淮剧传承培训室,组建了淮剧课后服务社团。
△送戏下乡
" 演戏是我一辈子的事,涟水淮剧团也会带着大家的期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 翟永军说。
(受访者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