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吉林 2024-04-11
《参考消息》刊发特稿《“白求恩精神”在东北这家医院世代传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5 年前,毛泽东撰文《纪念白求恩》,纪念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日战争并为之献身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 · 白求恩大夫。白求恩精神由此成为中国卫生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外景(周万鹏 摄)

在中国,白求恩是最为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之一,不仅因《纪念白求恩》《手术台就是阵地》等文章被收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还缘于白求恩精神穿越时空的传承。地处东北腹地的长春,虽是白求恩生前从未涉足的中国城市,却有数家以白求恩命名的医院和全球除加拿大约克大学外为数不多以白求恩命名的高校学院。

2024 年是白求恩逝世 85 周年,记者近日走进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近距离感受白求恩精神对医务一线工作、医学人才培养、医疗援外队伍的深刻影响。

培养 " 白求恩式 " 好医生

3 月 21 日晚,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停机坪亮如白昼,螺旋桨轰鸣骤息,救护直升机载着一名被机器绞伤的急危重患者稳稳着陆。180 多公里转运距离,全程用时 30 多分钟。患者飞抵两分钟后,多学科专家在创伤中心监护室组织会诊,随即进行手术,终令其转危为安。

" 空中 120 是构建‘白求恩生命通道’的重要部分,是医院传承白求恩精神的又一次探索。" 医院航空救援指挥部主任王宗强介绍,2023 年 2 月,医院牵头成立国内首家航空紧急医学救援医联体,打破时间和地域对急危重症救援的限制,实现东北地区覆盖,可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救援服务。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夜景图(受访者供图)

" 像白求恩一样治病救人,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费。" 医院党委书记崔树森说," 打造‘白求恩生命通道’、培养‘白求恩仁心医生’、举办‘白求恩名家论坛’,这是医院传承白求恩精神的重要载体。"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隶属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其前身是 1939 年由白求恩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经过一系列合并后于 1954 年迁址长春,现包含 8 个学院和白求恩第一、第二、第三、口腔医院等 4 所附属医院。患者在长春选择这些三甲医院进行在线挂号,第一时间映入眼帘的就是小程序上醒目的白求恩头像。

白求恩曾说:" 对抢救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抢救一个伤员,为伤员减少一分痛苦,就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在这家铭记白求恩格言的医院,白求恩元素几乎无处不在。从院徽、胸卡到荐医台,甚至办公纸笔,都印有白求恩的头像。在这里,白求恩精神不仅是一个徽标,更是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的承诺。

" 为最大限度方便急危重症患者治疗,我们推出了‘急诊一号制’。" 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海龙介绍,医院安排骨科、手足外科、神经内科等 15 个科室同时在急诊大厅出诊,推进胸痛、卒中、创伤等 5 大中心建设,形成多学科协同的一体化急救体系,急诊相关的检查仪器也在附近配齐,极大提升诊疗效率。

同步构建的还有 " 白求恩仁心医生 " 监督服务热线。记者发现,"400" 开头的电话提示牌在医院的大厅、连廊等人员密集区均有设置。在受理平台,第三方接线员正耐心记录患者的反馈,随即通过系统上传转交,确保信息得到实时查阅。

" 我们每周开会时有一项专门议题来分析解决患者反映的问题,视情成立专项工作组,深挖并解决问题。" 医院副院长顾锐说,全院累计设置 1 万多块监督电话提示牌,目的就是符合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为做好围绕临床问题的科研工作,医院还举办 " 白求恩名家论坛 ",每月邀请基础及临床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研讨,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促进科研与临床结合。

让白求恩精神代代相传

舞台上,学生小吉穿越到 1939 年,走近弥留之际的白求恩——他挣扎着坐起来,用颤抖的手写信:" 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 …… 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 这是去年 12 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临床医学院举办的微话剧大赛中,学生自导自演的一等奖作品《生生不息》。

那场话剧,让台下的医学院 2021 级本科生王柯俨记忆犹新。对这名 "00 后 " 而言,白求恩并不陌生——从入学第一天起,白求恩就成为她的精神导师。除了中小学时期学过的课文,王柯俨和同学们了解白求恩最直观便利的渠道,就是参观位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 10 号楼的白求恩医学人文博物馆。

白求恩医学人文博物馆(周万鹏 摄)

这处建在医院里的博物馆,展区面积 2000 余平方米,以 " 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 " 到 " 代代相传不灭精神 " 为主题线,展出 8 组大型雕塑、12 处多媒体演示、108 个展面、1800 余张图片、600 余件藏品。自 2019 年 9 月开馆以来,这里常年对社会免费开放,年均接待社会参观团体及国际访问团 100 余批次。

" 我们从入学新生开始进行白求恩精神的引导,将其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一课。" 医院院长刘林林介绍,以志愿服务、话剧演出等形式传承白求恩精神,成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 655 天,3 天 3 夜不休息,69 个小时内做了 115 例手术,1 周时间检查 520 多名伤员 …… 对于白求恩人生故事中的关键数据,学生们如数家珍。" 踏入医学的神圣殿堂,我们每个人都应做白求恩精神的传人,在传承的路上生生不息。" 王柯俨说。

" 精神的引领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只能尽力去追随。"42 岁的张乐宁是医院胸外二病区医生,也是医学院本科生的班主任," 学生们经常问我‘白求恩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学’,我会告诉他们,学医是非常苦的,但治病救人也是最快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白了就是全心全意为了患者,不计医生的个人得失。"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临床医学院 2021 级本科生王柯俨在图书馆阅读《践行白求恩》(周万鹏 摄)

自 2009 年起,吉林大学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师生 " 重走白求恩路 "。他们前往白求恩曾经工作的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军城镇牛眼沟村、黄石口乡黄石口村等地,为百姓义诊,到乡村小学支教,还捐款修缮希望小学。

像白求恩一样医者无疆

" 我写信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遣医疗队,感谢医生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我家人的生命 ……" 年初,在萨摩亚国立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组建的中国 ( 吉林 ) 第八批援萨摩亚医疗队收到一封感谢信。他们成功为一名 15 岁男孩实施了该国首例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微创手术,感动了这个太平洋岛国的又一个家庭。

自 1963 年以来,中国已累计向 76 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援外医疗队员 3 万人次,诊治患者近 3 亿人次,为相关国家培养医疗人员 10 万余人。" 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一定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崔树森说,自 1969 年起,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先后向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蒙古国等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让白求恩精神在地球上更多地方落地开花。

萨摩亚是 " 海上丝绸之路 " 沿线国家,位于赤道以南热带地区,陆地面积 2934 平方公里,人口约 20 万,虽风光旖旎却发展缓慢,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位于首都阿皮亚的国立医院,2013 年由中国援建而成。近 10 年来," 中国医生 " 成为最受当地民众欢迎的海外友人群体。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难产依然容易夺走女性生命,这让医疗队员、妇产科医生王俊容的担子格外沉重。在萨摩亚,平均每个家庭生育七八个孩子,全国妇产科医生只有区区几十人,这让许多生活艰苦的家庭每逢产妇临产便如遇鬼门关。自去年 5 月进驻以来,王俊容已累计完成手术 360 多例,疑难病例会诊 400 多例。

为留下一支 " 带不走的医疗队 ",王俊容还通过临床带教、共同手术,以及每周挤时间举办讲座,帮助当地同行提高诊疗水平。" 萨摩亚人民可能记不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但他们一定会记住中国医生。就像当年白求恩来中国,不分国籍、种族,尽最大努力把患者医治好。这是医者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荣耀。" 医疗队队长李清春说。

来源:参考消息、吉林发布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