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央视新闻《24 小时》
以《老菜场新故事 · 陕西西安 " 融入新业态 更多人情味》为题
报道了
西安城墙脚下的
建国门综合市场
在西安城墙脚下的
建国门综合市场
已经经营了 23 年
如今在这里
不仅能买菜、买副食品
还能喝咖啡、打卡拍照
这些改变来自
2018 年一次社区改造
早上 8 点半,西安建国门综合市场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 老菜场 " 的前身是西安市平绒厂,1998 年该厂全面停产。厂子没了,厂区还在。2001 年通过自主规划,厂区在原有基础上建成了最初的建国门综合市场,既解决了部分职工再就业,也保障了周边近 10 万居民及餐饮业的 " 菜篮子 "。市场的水产干货区、蔬菜区是厂里曾经的织布车间,库房变成了水果区,冯杰也从工厂厂长变成了菜场 " 场长 "。
开业近 23 年,他和这里的很多商户和顾客都是朋友。
西安市平绒厂建国门综合市场负责人 冯杰:第一批入驻的大概当时我们是有四五十户吧。现在我们这边有 150 多户。
老菜场改造,对附近居民来说,买肉、买菜、吃饭、拍照,家门口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老菜场也越来越热闹。
市场背后曾经是老厂区的职工浴池,这里无法出租,也无法改为仓储空间,冯杰和同事们就把这里当作办公室。从厂子停产关闭员工生活都成问题,到老菜场逐步盈利,再到如今的发展,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老菜场的变化。
西安市平绒厂建国门综合市场负责人 冯杰:有一次我们几个老职工到厂里来,我带他们在厂里转了一圈。他们拍的照片发到他们朋友圈里,朋友圈说,领导把你带到哪了,带到上海去了?就是说变化是很大的。
随着 2022 年 4 月城墙景区在建国门内侧开放了登城口,与街区实现开放联动,老菜场的单日客流量最高能达到 3 万到 4 万。" 别人打卡网红店,我来打卡‘菜市场’ " 成了很多西安年轻人的新选择,这也让老菜场的商户们在经营上花了心思。
2023 年 3 月,90 后冯曦来到老菜场,经营起了一家法餐小馆。
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餐厅经营者 冯曦:其实我刚开始来选店的时候,我看中的就是这儿有菜市场。我更喜欢这种,我新鲜挑的、新鲜看的食材,会比较安全和放心一些。
从上海的五星级酒店离职回到西安开店,谈起现在的生活,冯曦倒觉得惬意了很多。
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餐厅经营者 冯曦:我原来在 101 层(高楼)以上做餐,都是在 " 云里面 " 做饭,现在接地气了。我可能更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有人情味。我记得有一个老奶奶,拉着一个车,看着我们店就进来了。得到了一些我没有想到群体的认可,其实这种对我来说成就感会更大一些。
老菜场里有西安市民最朴素的市井生活,也有每个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建国门综合市场附近的老住户 李双枝:改造挺好的,繁华。而且人气也多,网红打卡地 。我单位好多同事都往这边来。
建国门综合市场附近的老住户:真的是老百姓的市场。
咖啡师 袁董东:在这更是有一定的烟火气,然后有人情味儿,让我更想待在这里,待到这条街上。
还有不到 5 个月,冯杰就要迎来 60 岁。现在,临近退休的他只觉得时间不够。他准备了一项老菜场的三年规划,那些还没改造的厂房,始终是他的牵挂。
西安市平绒厂建国门综合市场负责人 冯杰:有时候我自己上到天台上,晚上我自己转、看,我就感觉很幸福。就是最起码咱干成了一件事。
灯光亮起,老菜场的一天即将结束;等到第二天太阳升起,透着新鲜的老菜场又将开门迎客。城墙、老房、小巷,一个时代的记忆与文化积淀在此。不管是老街坊还是新邻居,都享受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生活的滋味就在这踏实而新鲜的日子里。
来源 / 央视新闻、西安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