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04-30
四月正是读书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关于读书的好处,过往的许多的作家都已作过十分贴切的形容。卡尔维诺曾感叹读经典可以 " 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 ",毛姆则说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和吴宓先生的 " 造人时势原无据,慰我生涯幸有书 " 实则表达了同样的一层含义。因为有书,即便处境艰难,贵州先贤姚华仍能回归内在,即 " 皮骨任人牛马,影形容我壎箎 "。

但不得不正视的是,现而今有比书籍更能吸引人注意力的载体:投影仪、电视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手机、手表等。我国学者王小伟先生撤稿计算过家里的电子屏幕的总面积,以上所有屏幕加起来的面积达到了 15 平方米,占家里居住面积的 12.636%。这仅仅是物理数据,如果用互联网把这些电子屏幕连接起来,它们可能会占满家里的空间,以及时间。

对此,《新周刊》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解决方案:阅读的第一步是 " 断网 " ——不是简单地戒断网络,而是让身心真正松弛地 " 离线 ",让灵魂回到线下,把目光重新投回到纸质书里。与此相应地发起 " 断网 25 小时 " 的活动,即至少在打开一本书、一本杂志的时候,让我们暂时断开网络,尝试找回专属于阅读的空间。大家不妨找一个令自己觉得最舒适的姿势,不管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尽可以把双脚抬起来,跷在矮凳上、沙发上、茶几上甚至地球仪上,把灯光调暗一点以免强光吞噬了纸上的文字。

当然,现而今阅读早已不限于纸本书。人们对纸本书仍保留 " 情结 ",更多的是因为纸本书的 " 经典特质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是需要耗费极大的成本的,于是只有重要的信息才值得记录下来,其中的诸多经典之作,无疑是以纸本书的形式首度呈现,或是藉由纸本书才得以传承弘扬至今的,它们成功经受住时间洪流的冲刷,由此天然的带有 " 经典特质 "。

面对纸本书,读书人有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情感。《新京报 · 书评周刊》用动情的话语,描述了人与纸本书相遇的场景:书与人的相遇,看似是人单方面的找寻,但书也在默默地等待。比起那散发着簇新气味的新书,旧书更有一番深沉的情意。博尔赫斯将书比作人类最叹为观止的工具,其他工具都是身体的延伸,唯有书是想象力的延伸。但旧书不仅是想象力的延伸,更是时间的延伸,与情感的延伸。旧书暗黄的书页与脆韧的纸张,是岁月的痕迹,而书页的折痕和书边的批注,则是情感的铭印。从旧书中读出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文字,细腻的眼睛,更能从中看出往昔岁月中前任主人给它留下的独一无二的标记——那字句下的划线,曾经让一颗心灵产生共鸣;那书页上的折角,曾经让一双手再三在那里停留。书中的一张字条,是一段旧日的回忆,字里行间的批注,记录着灵感闪现的一刻。

人与纸本书的关系,就像是一个 " 锚 ",它紧扣大地、紧扣内心,在外界的变局如潮水一样涌来时,给人一种踏实感、安定感。100 多年前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便是如此。19 世纪中叶的美国,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中。技术飞速进步,经济快速增长,一个个手工作坊摇身一变,成为了工厂。28 岁的梭罗对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物质追求的膨胀深深忧虑,希望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和实验一种更简朴、更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他独自去往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附近,瓦尔登湖的一个小木屋里,过上了远离喧嚣的生活。两年后,他写出了能让自己安定下来,也能让读者安定下来的《瓦尔登湖》。

当时间来到 2024,经历了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后,我们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冲击。Chat GPT 等大语言模型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被人工智能替代。人们的焦虑肉眼可见。身处这轮冲击之中,每个人都在自问:在今天,我还能做些什么,来减缓自己被取代的速度,乃至抓住机遇?其一、搭建应对变动的内在逻辑。阅读经典作品,了解背后的思维模式和应对问题的方法。关于现代生活的种种问题,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答案;其二、寻找安顿内心的坚实力量。即减少浅层信息的刺激,加深高维的阅读思考;减少线上的时长,增加线下的接触。简言之,沉入深度阅读,以时间换修为。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阅读 手表 投影仪 物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