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开展赤水河鱼类资源监测时,再次监测到珍稀鱼类 " 鳗鲡 "。
" ‘失踪’ 20 多年的鳗鲡回来啦!"
这是赤水河开展全面禁渔的成果之一。2017 年 1 月 1 日起,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这是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禁渔的一级支流。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未在干流筑坝的一级通航支流,干流全长 436.5 公里,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和栖息地。2005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赤水河被纳入保护区,其中贵州省境内江段 299 公里。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强调," 要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开展重要栖息地修复,加强资源调查监测,加强外来物种防治,加快推进生态修复。"
目前,保护区在赤水河沿岸退化栖息地修复 746.44 亩。" 贵州省保护区保护中心工程师刘定明介绍,2018 年以来,贵州累计投入 3418.80 万元用于保护区贵州段退化栖息地修复等工作。
" 赤水河的水质越来越好。" 向英俊在赤水市复兴镇双龙村河道上进行日常巡河工作。向英俊曾是赤水市文华街道的渔民,2016 年渔民退捕转产后,到保护区渔政综合执法平台从事渔政执法船驾驶和渔政巡护员工作,成为赤水河畔 " 护渔人 "。国务院批准设立保护区以来,保护区贵州段累计退捕转产捕捞渔民 432 户 1061 人。
2021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在仁怀市茅台镇建立了赤水河水生态环境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以下简称观测站)。
2021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市建立赤水河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驻站负责人刘飞介绍,该站通过 " 监测 + 繁育 " 等科技手段,进一步优化赤水河鱼类种群结构和增强流域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全面禁渔 7 年以来,鱼类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部分物种的栖息范围明显扩大,部分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优势种类的种群结构显著优化,鱼类整体资源量明显增加,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
鳗鲡、鱤、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
来源 茅台时空 贵州改革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