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锈,慢磨 "" 看纹饰,看陶质陶色,拼对粘接 """ 不急不急 ……" 这段 " 内心戏 " 是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文物修复师的 " 自我修养 "。
近日,"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清理及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 2024 年 5 月 12 日,共修复完成陶瓷器 1200 余件,铁器 224 件,绘制器物、墓葬图 3000 余件。陆续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和数据库,为之后的考古报告编纂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 截止 2024 年 5 月,大松山墓群已修复完成文物 1400 余件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考古是 2022 年取得重大影响的一次考古工作,被评为 2022 年度 "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短短 6 个月内,考古队以平均每天发掘 12 座墓葬的速度,共发掘 2192 座墓葬,出土以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为主的 4000 余件 ( 套 ) 文物,成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不仅深刻反映贵州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更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进程的生动例证。
▲ 贵安大松山墓群铁器修复室
2023 年 7 月,大松山墓群启动保护性回填工作。如今,不同时期的墓葬上种上不同颜色的植被,以敞开式的保护展示利用方式,展现古墓群庞大的规模、形成过程以及 1400 年的发展脉络。
考古学人的日常就是 " 挖挖挖 " 吗 ? 在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临时库房,考古人从 " 脸朝黄土背朝天 " 的田野工作,变为 " 坐起冷板凳,啃起硬骨头 " 的 " 死磕状态 "。
▲ 待修复的文物仍有三千余件
" 所有出土文物转移到库房后,我们逐一对器物进行精细化分类整理、清理、摄影、修复、记录、录入数据等一系列精细、严密又繁琐的工作。" 大松山墓群现场负责人之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主任胡昌国告诉记者,发现遗迹和文物,只是考古发掘的一部分。修复、拍照、描述、绘图,按照考古发掘报告的体例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整编写翔实的考古报告,这是考古发掘工作的 " 全产业链 "。
▲ 考古人员对铁器进行除锈,后将进行脱盐、缓释、封护
通过修复、辨读文物,考古人员从中又发现了一些历史细节。" 比如在修复的陶器中,口沿大小的差异,或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特征,这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胡昌国透露,又如一些陶罐上的绳纹在其他遗址也出现过,结合风格手法的差异、传播到融合,或可推测出大松山先民的对外交流互动,民族迁徙与族际交流等。
▲ 一片陶片经历掩埋、断裂、破损,又被慢慢复原成千年前的样子
在过去的一年中,考古队对出土的 4000 余件文物进行编号、统计,对遗物碎片进行清洗、拼对、粘接等修复工作,对器物进行绘图、拓片、影像记录 ; 对取得的文物、环境和年代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完成一件陶器的拼接,像和千年前的工匠完成超越时空的对话
截止 2024 年 5 月 12 日,共修复完成陶瓷器 1200 余件,铁器 224 件,绘制器物、墓葬图 3000 余件。" 这些材料都将汇总,建立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将为之后的报告编纂和学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胡昌国告诉记者,过去一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进行室内整理工作,现已完成 30%。
▲ 从几千块的残片中,一片片翻找,拼凑
接下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将继续邀请考古专家学者走进库房,从器物的造型、工艺、装饰艺术等不同角度开展研究。同时,联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多个文保机构,为出土文物会诊,研究最优的修复方案,不断寻找历史抛洒在土中的物证,打捞 1400 年前的时间和人们生活的模样。
来源 多彩贵州网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