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妹:" 大哥更爱哪一样?"
蛇郎:" 爱妹怀中帕一方。"
七妹:" 花帕是妹情丝绣。"
蛇郎:" 哥愿做那接帕郎。"
这是贵州传统花灯戏《七妹与蛇郎》" 蟒山定情 " 片段中的经典唱段:在贵州美丽富饶的蟒山深处张家庄,张家 " 小七妹 " 被蟒山中的蛇精抓到洞中修炼内丹,被捕蛇青年 " 蛇郎 " 相救后两人相爱,互赠定情之物。自此,七妹与蛇郎 " 一块花帕四四方,一对鸳鸯绣中央。不劳月老牵红线,两情地久又天长 "。
5 月 20 日、21 日连续两晚,复排的第五版经典花灯戏《七妹与蛇郎》在北京路大剧院连演两场,中国戏剧 " 梅花奖 " 获得者邵志庆携手蔡妙禧、罗代航等花灯戏新锐演员,共同演绎浪漫传奇;已经有着三百年历史底蕴的花灯戏焕新魅力,引起现代审美的共情共鸣。
守正创新:" 第一部戏 " 的第五个版本
花灯戏历史悠久,民间有 " 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 " 之说。据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介绍,明初,花灯艺术随移民入黔,与贵州各世居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贵州花灯戏的本土化演进,逐渐形成 " 东、西、南、北 " 四路花灯;贵州花灯戏由地灯和灯夹戏发展衍变而来,现已发展成为 " 生、旦、净、末、丑 " 行当齐备," 唱、念、做、打 " 一应俱全的戏剧艺术。
龙主任说,2006 年国务院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公布了思南花灯戏,保护单位是贵州省思南县;第二批 2008 年公布的花灯戏,保护单位是贵州省独山县;第三批 2011 年公布的花灯戏,保护单位是贵州省花灯剧团。既是贵州民间艺术瑰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乡村到城市,花灯歌舞、花灯说唱、花灯戏曲在黔地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民间基础。
1956 年,贵州省花灯剧团(贵州省花灯剧院前身)成立,标志着我省的花灯戏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农村走向都市,从场坝走向剧场。剧团成立后创排的第一出花灯戏,即是《七妹与蛇郎》。
▲《七妹与蛇郎》演出旧照
《七妹与蛇郎》取材于民间故事:很久以前,蟒山深处张家庄的张家小七妹,与蟒山捕蛇青年蛇郎相识、相爱。" 蛇郎 " 将宝珠作为定情之物赠送于 " 七妹 ",不料却被嫉妒贪婪的张家 " 大姐 " 抢去 …… 蜂翁得知此事,用计将宝珠夺回,归还七妹。七妹与蛇郎破镜重圆、终成眷属。
该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传承人、贵州花灯罗派表演创始人罗江禹的代表作之一,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演不衰、一票难求,成为花灯戏经典代表作,曾应邀赴印度尼西亚参加 2013 年亚洲民俗大会交流演出,参加 2018 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21 年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名单。
"《七妹与蛇郎》是我们贵州花灯剧院的立团之作,普及率和接受度都很高,广西、云南等地剧团也曾改编、演出。"《七妹与蛇郎》复排导演苏捷说,该剧是贵州璀璨夺目的地方戏曲明珠,也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流量 IP,可以说是剧院的 " 立团之本 "。
在历代贵州花灯人的共同努力下,《七妹与蛇郎》随着时代和观众的审美而不断打磨,守正创新。此次上演的版本,是该剧历史上的第五次创排。苏捷导演阐述说,新创排的《七妹与蛇郎》保留了大仁大义、善良亲和、斗智斗勇、阖家欢乐的精神内核,增加了新的人物线——邪恶狡猾的 " 蛇精 "。全剧的人物关系更加清晰:大仁大义的蛇郎、善良亲和的七妹、嫉妒贪婪的大姐、邪恶狡猾的蛇精,以及聪明幽默的蜂翁;故事冲突更加尖锐:妒火中烧的张家大姐受蛇精诱惑,置七妹于死地,欲达到霸占蛇郎和宝珠的目的。七妹与蛇郎也因此阴差阳错、生死相隔,最后在蜂翁和众姐妹的帮助下,七妹死而复生,与蛇郎破镜重圆;在服化道、舞美灯光上,结合戏曲美学原则,采用虚拟、象征和写意:每一个造型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精心设计,既符合故事背景,又凸显角色个性;道具选择与运用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在剧情、人物、表演形式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都做到用心用情、精益求精,力求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苏捷说。
当晚的演出现场,《七妹与蛇郎》从不同侧面展现花灯戏的多样性:发挥花灯的歌舞性,在 " 蟒山定情 "、" 蜂翁说媒 "、" 成亲 "、" 七妹幻化 " 等场景中,舞蹈或情意绵绵,或风趣幽默,或热闹非凡;发扬花灯独特的音乐和唱腔优势,在保留东西南北四路花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保留并提升花灯戏中少有的武打场面 ……
贵州省剧协副秘书长余妍洁观看演出后评价说,该版《七妹与蛇郎》定位为青春版花灯戏,宗旨是以 " 真爱永恒 " 的主题深入人心,以舞台艺术的方式弘扬 " 真善美 ",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引起现代审美的共情共鸣,为贵州地方戏曲培养年轻观众。
可以说,贵州省花灯剧院为这一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与魅力,让它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再造经典:传承发展花灯艺术
新创排的《七妹与蛇郎》还有一大看点,中国戏剧 " 梅花奖 " 获得者邵志庆携手蔡妙禧、罗代航等花灯戏新锐演员共同演绎。
邵志庆是贵州花灯罗派表演创始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出校园进入贵州省花灯剧院,她便与《七妹与蛇郎》结下了 " 不解之缘 "," 我 25 岁之前,在这部戏中主要饰演‘大姐’一角,几百场下来,‘大姐’也成为我那一时期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标签。" 邵老师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饰演 " 大姐 " 是在 1987 年。此后,她也在戏中饰演过‘七妹’这一角色,且在近二十多年演舞台生涯中多饰演和塑造正旦大青衣的角色,且总是以正义和光辉的形象,温暖着观众的心灵。37 年后,她作为特邀嘉宾演员,再次出演新版 " 大姐 " 一角。
" 心中涌现的并非只是欣喜,更多的是挑战。毕竟彩旦和大青衣截然不同,‘大姐’这一彩旦的外在形象,与我过往塑造的正旦角色恍若两个世界。" 她说," 在表演中,手势、眼神、身形、步伐,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准到位才能将角色的神韵完美地呈现出来,全面考验着我的功底和体力。" 面对挑战,邵老师深入探寻人物内心的波澜与动机,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
四川戏迷尹丹最爱贵州花灯戏,邵志庆是她最爱的花灯戏艺术家。获悉《七妹与蛇郎》复排复演的消息,她特意赶赴贵阳观看:" 非常感叹邵老师游刃有余驾驭多种行当的惊人能力,无论是大青衣,还是花旦、老旦,甚至彩旦,唱念做舞和手眼身法步都是如此精彩。" 她感叹道,大概只有心中最深的热爱,才做得到吧。
邵老师此次出演,不仅是作为演员饰演好角色,更是为了艺术的传承。她的大弟子、贵州花灯戏邵派旦角表演艺术传人蔡妙禧,是此次演出 " 七妹 " 的扮演者。蔡妙禧是国家一级演员,入选 2023 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这是她第三次在花灯戏《七妹与蛇郎》中扮演女主角,第一次在 12 年前。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技艺训练,使得她的表演技巧更加成熟,曾经觉得难以驾驭的唱腔、身段或表情,现在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可以向观众展现出更加流畅和自然的表演;同时,其个人生活经历也在时间中不断积累、升华,对 " 七妹 " 这一角色的感情状态与行为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情感表现得更细腻、更贴近生活。
" 和第一次出演‘七妹’的新鲜、兴奋相比,如今再次出演这一角色,我心中感受到更多的是作为贵州花灯戏邵派旦角表演艺术传人,在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之路上的重担与责任。" 她说。
邵志庆、蔡妙禧师徒二人有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贵州的花灯戏能够不断守正创新、繁荣兴旺;通过经典剧目《七妹与蛇郎》的复排复演,为花灯戏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花灯戏在全国的高端平台上大放异彩。
" 此次复排,不仅是向经典致敬,更是为了让这部经典传统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这是苏捷第二次导演复排《七妹与蛇郎》,她说,创新并非要解构经典,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审慎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唯有如此," 复排 " 之意义才得以实现,使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正是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去守护和传承。这次我们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发挥‘传帮带’作用。希望不止是当年看过该剧的戏友能走进剧场,更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来感受经典。
贵州省花灯剧院执行董事龙国洪表示,剧院以复排经典为契机,以创新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谋求剧目的 " 再经典化 ",追求剧种的升级发展,探索市场的蓬勃机遇。
龙佑铭认为,《七妹与蛇郎》的复排复演,不仅是省花灯剧院对贵州花灯戏传承发展的文脉延续,也是对贵州花灯戏蓬勃未来的美好期许。
延伸阅读
贵州省花灯剧院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前身是贵州省花灯剧团。剧院围绕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担负着重传承、育新人、图创新、谋发展的历史使命,多年持续的辛勤耕耘取得了众多耀眼成绩。
坚持走基层、建基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花灯戏数据库,实施了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先后出版多部专著及影像制品,为贵州花灯戏的保护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坚持与时俱进,创演了《七妹与蛇郎》《月照枫林渡》《盐道》《云上红梅》《成英治酒》《红梅赞》等 200 多花灯戏艺术作品;坚守主责主业,每年演出 200 余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为民众。坚持 " 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因地制宜开展多版本剧目演出,扩大贵州花灯戏影响力;坚持 " 以演代培 ",确立了罗派、邵派旦角艺术培养渠道,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艺术家和花灯戏领军人才,各级非遗传承人传承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剧院还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贵州花灯戏人才培养计划,又与北京戏曲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人才,为贵州花灯戏未来发展与活态传承提供了人才保障。此外还在贵州省内建立了多个花灯戏传承基地,扩大了贵州花灯戏的受众面和受众群体。
(图片来源:贵州省花灯剧院)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