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4-05-22
【寻仁迹】盐道上的桑树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桑树,是昔日盐道必经之地。

这是莽莽长干山区中,难得的一片平缓坡地。因曾有成片的桑树,加上 5 公里长的山沟,形同一个大槽塆,得名 " 桑树塆 ",简称 " 桑树 "。

▲桑树塆

清代,赤水河航道疏浚后,茅台渐成 " 仁岸 " 中心。在茅台登岸的川盐,由盐工们肩挑背驼着,输往贵州山区。巍巍长干山,是横亘于盐工、商贾面前的难题。

毕竟,在这片面积广至数百平方公里的山区,沟壑纵横,也危机四伏——除了陡峭的山崖,深切的峡谷溪沟,还有猛虎毒虫出没。上世纪 50 年代,仁怀曾有一位打虎英雄,在长干山区两天打死四只老虎。

盐工、商贾们,除了结队而行,更急切地需要寻找到一条更安全的道路。需要翻过关刀岩、二郎岩的这条古道,或许是目前已知由官方出面修建的第一条盐道。迄今,架在丰岩河两岸峭壁和滚落巨石上的无名石拱桥,便是见证。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时任仁怀知县顾廷谕有感盐道 " 袤延数十余里,昔为人迹罕至之地 "," 今则冠盖络绎之途,而蜀饥运黔率皆由此,乃任其陂陀险阻,历之者如临渊履冰 ",决定新修一段盐道。

▲清代石拱桥

随后,顾廷谕命李博里痒生王尧章、乡约胥国珩、梁志绣,以及江西客长罗德勇经理此事,并捐出俸银六十四两,募集银两一百九十二两三钱五分。工程自夏季开工,当年秋季完工,共耗费银两一百三十五两三钱。完工后," 虽不及大道之康庄,而较前之高下险峻者,固也迥然不侔,殊可慰也 …… 而粗具其规 "。

顾廷谕修建的道路,使得盐道避开了 " 袤延数十余里,昔为人迹罕至之地 " 的荒凉之境。

不过,我们认为,这座石桥或许并不是顾廷谕所建,而是其所称 " 后之贤者 "。建桥时间,或不晚于道光时期。

据当年顾廷谕主持修建的道路碑刻记载,起修建的道路,是从蚂蟥沟坡顶至桑树塆村口关刀岩这段," 计修石路七百六十五丈有奇,土路三百一十五长有奇(清光绪年间再次制定的度量衡:5 尺为 1 步,2 步为 1 丈,180 丈为 1 华里,1 尺相当于今 0.32 米,1 华里为 576 米,长于之前沿用周秦度量衡 1 华里 415 米)",并无建设桥梁的相关记载。

《遵义府志》《仁怀县志》等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再修盐道时,路线经过关刀岩、二郎岩,并修建了跨蚂蟥沟、蚂蟥沟的 " 永济桥、" 广济桥 "。因此,很可能同一时期在丰岩河上,修建了这座跨径约 5 米的石拱桥。

顾廷谕主持修建(根据碑刻记载长度,亦可推测为培修)道路的终点关刀岩,是一个险峻之处。在它背后,是有名的塘垭口,一个明代就有的重要军事基地。现在,由仁怀城区前往桑树,以及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由仁怀前往遵义,也必经此处。

最高峰海拔 1300 米的塘垭口,有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之称。仁怀当代学者徐世珩,在诗中称 " 垂鞭天畔立,廋马傍云嘶 "," 云开巴蜀霁,山到夜郎青 "。

明代,播州土司杨应龙夺回缉麻山,控制关门屯后,将塘垭口作为后勤保障基地,驻有军队,以防永宁土司、水西土司侵袭,作为保卫长干山的屏障。而在山脚至赤水河边,还布置了一众屯寨。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初,平播大军一路摧枯拉朽,从赤水河下游蔓延而至。农历三月,杨应龙之子杨朝栋,兵败缉麻山,整个长干山区几乎无险可守。

清代,此处仍为要隘。顺治年间,仁怀营于此设 " 塘 ",有兵驻防,该地由此得名 " 塘垭口 "。至康熙年间又改为 " 铺 "。

▲塘垭口

就这样,桑树成了一个 " 两路口 " ——一条道路,是顺着 " 头顶上 " 山脉,接通原先的盐道,由太阳坪方向,通往遵义县礼村、枫香,出长干山区,进入鸭溪;另一条路,是下关刀岩,过桑树塆,再翻二郎岩,经长岗,前往枫香。

这样的结果,不是居住在桑树中心地带的乡绅们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桑树塆是盐道捷径,更是必经之地。毕竟,处于两大巨岩之间的桑树塆,是长干山区难得的富饶之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茶叶、花生等特产需要外运。

上世纪六十年代探测的资料显示,桑树的煤炭资源储量,高达 8 亿多吨。很早前开始,人们就开始了煤矿开采。" 随便找一块耕地挖下去三五米,就能见到煤。" 桑树村支书王世灿说,这些煤的发热量还很高,有 5000 多大卡。

因此,人们想方设法,打通了一条由塘垭口而下,跨过丰岩河,翻过二郎岩出长干山区的道路,让桑树成为盐道上的节点。同时,也使得从塘垭口到枫香、鸭溪的盐工、商贾,在两条中,自然选择了经塘垭口过丰岩河、越二郎岩的线路。

▲鸭茅公路上的桑树桥

这条线路,成为从遵义府到仁怀直隶厅的大道。只是,打通这条道路并不容易。据称,人们先是在丰岩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石桥,并在河岸崖壁上刻下 " 修桥梁 " 几个大字,但 30 多年后,桥梁被洪水冲毁。于是,人们又重新选址,在距离河面 10 多米高的崖壁和巨石上,修建了这座石拱桥。

石拱桥的一端,最初住的一户杨姓人家。据村里的人回忆,杨家以经营客栈、马店为业,最兴盛时期,呈 "7" 字状分布的栈房有十多间。据称,这家人后来还开过纸坊,酿过酒。

▲原来的杨家栈房所在

" 听老人说,1935 年,中央红军就是从这座石桥上走过,从杨家栈房、马店前的盐道,进入桑树塆,一部分还在村里的万佛寺住了好几天。" 一位名叫肖宗平的妇女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房子分给了 7 户人家居住。

至清代光绪五年(1879 年),仁怀知县吴光銮再修盐道,为避开杨家栈房、马店前的悬崖峭壁,又在距石拱桥约下游百米平缓处,再建新桥,名为 " 利济桥 "。

同时,与桑树一山之隔的蚂蟥沟里,一群人正在集资,优化由五马、小岔连接桑树塆的道路,其中包括一座积善桥。光绪二十年间留下的修桥碑上记载,牵头筹资修桥的人是李继馨、李发权、陈开坤、李集银、李集奎、李癸登等,出资人包括罗廷桐、罗预清、陈开国、赵尚富、徐廷清、王朝寿登 40 余人。

▲小岔的积善桥

这时候,桑树确实热闹起来了。除了杨家的栈房、马店、纸坊,还有冯家、王家的铁匠铺,以及其它以土地、山林经营为业的大户人家,俨然一个小规模场镇。一度,还以农历的一、七为期赶场。

今年 60 多岁的冯沛宇,住在桑树的仅存为数不多的一栋传统民居内。三合头的民居做工十分考究,房屋檩条上的鱼形博风板,以及窗户上方看似简单的桃子、葫芦图案,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曾经建房者的底蕴。

▲桑树塆三合头民居

这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屋,是冯沛宇的老祖从三合树搬来后修建。据称,冯家迁入桑树后,以农耕为业,购买了大片的土地和山林,并由此逐渐富裕。其中,老祖的哥哥在老屋里,开办了私塾,欲以耕读传家。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桑树已有了不止一家私塾、私立学堂。高峰时,这里的入学者有百人之多。

彼时,距此数公里远的桑树小岔,一个紧邻蚂蟥沟的地方,另一李姓大户,已住进了九柱房很多年。这座依山而建的大院,有着高大的院墙和气派的窿门,还有厚厚的青石院坝。台阶上,九根粗大亮柱,每根下面都有精美雕刻的柱础石,甚至阶条石外缘、台阶 " 象眼 "(梯膀石)一侧,都雕刻图案。

▲九柱房的阶条石外缘、台阶 " 象眼 "

▲九柱房的门簪和石刻

触摸这些恢弘的建筑,人们似乎还能感受到清末桑树的兴盛,以及盐道的繁华。但此时的中国,社会动荡,匪患四起,桑树渐为溃兵、土匪关注的对象,抢劫商旅之事时有发生。附近的一些山洞,成为长干山区临时躲避土匪的地方,如桑树境内的猴子洞,咸丰年间是长岗礼貌沟大户王安龙等人的避乱之所,民国时期又成为土匪安营扎寨、囤积物资之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匪首蒲烈英则依托山洞,与人民解放军抗衡,直至被击溃俘虏 ……

▲九柱房的柱础石

今天,有 3000 多人口的桑树村,与城市的交通更加方便,乘车进城只需半个多小时,并享受到产城互动的红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里得到践行——绿色种植的高粱,去年给全村带来 400 多万元的收入;安装在幸福小区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从 2019 年以来,每年能为每家带来 800 多元的分红 ……

来源 文字 /黄黔华 摄影 /冯泽宇

编辑 邓文盈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