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4-05-28
《我的阿勒泰》:有一种诗与远方叫李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我的阿勒泰》宣传海报

总共 8 集,每集 45 分钟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该剧改编是好的,影像是好的,表演也是好的,连发挥空间不多的美术都恰如其分。

它的好,更在于它与文学的一次深层次互动,以及对作者李娟的反哺。在此之前,散文改编成影视作品,尤其是连续剧,基本是资本不敢想、更不敢碰的事。但滕丛丛做到了,她用电影的语言,为我们带来某种陌生而新奇的异域风情,主人公李文秀更像一股清风拂面,让一切浮躁瞬息平复。

说它与文学的深层互动,不仅在于剧作踩在原著的肩膀上看得高远,同时还在于它让象牙塔中的散文作家李娟走进了大众视野。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成功,让互联网旋起一股叫李娟的文学清风,不仅给我们的影视创作带来新的变量,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也将带来新的思考。

李娟的创作初心,一如电视剧中前辈的点拨:"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李娟笔下的一系列阿勒泰风情,难免让人联想到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前者以哈萨克风物为载体,后者是鄂温克人的 " 百年孤独 ",同样都是地球上最后的游牧民族,纪实与虚构代入的文学世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个是清新淡雅,一个是悲怆史诗。

阿勒泰牧场的李娟,是低物欲生活的典范,更接近《瓦尔登湖》的梭罗。两者生活理念都有一定的实验性,只不过梭罗把瓦尔登湖作为试验场,闭门内观和反思,是出世之举,而李娟深入牧场并非自闭和反观,而是观察和体验,是入世之举。

《我的阿勒泰》走俏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它能满足我们对诗与远方的臆想。《瓦尔登湖》虽是许多人的 " 精神家园 ",但鲜有人能割舍手头拥有的物质生活,将自己放逐山野。而阿勒泰本就声名在外,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存在,这次通过《我的阿勒泰》的影像呈现和网络发酵,更是红得发紫。对于劳碌的上班族来说,无需割舍任何,只要年假余额够用,不论是自驾还是报团,说走就走的愿景很容易变现。

表面上看,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对李娟的 " 名声大噪 " 功不可没,实际是李娟文学价值的一次外溢。李娟最大的价值其实并非她那些纪录异域风情的美文,而是她字里行间践行的生活理念,是那么低欲,那么舒缓,那么反主流,又那么清新脱俗。就像一股遗落尘世间的风,被我们偶然拾起,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真的可以过得这般诗与远方。

作者 曾念群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